语录网诗词 苏轼最精妙的五绝,言短情长,旷达悠然,6首诗写尽他的人生哲学

苏轼最精妙的五绝,言短情长,旷达悠然,6首诗写尽他的人生哲学

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旷达、飘逸、豪放与洒脱,被后世无限钦慕。苏轼善于自我开解,无论命运怎样“折磨”,他都能傲然挺立,潇洒面对。

苏轼的诗开创了宋诗风貌,他学识渊博,才力超绝,字字清爽,句句典雅,用文字展露他纯真的内心。他的诗很有“神趣”。其神,在于独守性灵,坚持真我,在世事浮沉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其趣,在于挥洒旷达,浪漫优雅,面对生活的苦难,总能绽放“无所谓”的微笑。

因此,读苏轼诗,一方面可以学习其精妙的用字,文法的严谨;更重要的则是学习他诗中蕴含的感情,触摸他“天才诗人”的脉搏。

△王和尚读诗:苏轼精妙五绝欣赏

今日,王和尚选取苏轼几首五绝,看苏轼如何在尺寸之间,表达诗人独有的人生况味和生活感悟。

1.轩窗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白杨树,也叫“鬼拍手”,一般都种在野外,或者墓地,家周围是不适宜种杨树的。黄景仁有诗说“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就是写荒凉之景。

这首诗写得孤独。白杨树暗示环境荒凉,晚上树叶声响,好像下急雨,有点恐怖和孤寂。作者睡不着觉,看到有虫子在灯下旋转。“秋虫见灯入”,秋虫都害怕孤独,所以看见光,就赶紧来寻找温暖。那么作者呢,这一点光亮,或许就是他心中仅存的希望和生命力了吧……

△王和尚的读诗:苏东坡的寂寞

杨柳青青评:喜欢第二句把风吹白杨树叶的声音比喻雨声。

无咎评:仄韵有力,细写无聊。

墨白评:开局从远观,静态图,2句则为动图,急字十分生动,3句镜头继续缩小,到了人的身上,4句更绝,镜头再细微,到了飞蛾扑火的秋虫上。而所有的画面和意向,都是围绕着窗这个主线。而这首诗妙就妙在没有个体的出现,而是一副副画面,给人一种“窗户”去看的视角,跳出了这个红尘,我们是否看的更清楚了呢

蜗角逍遥评:雨声,是因为白杨树叶摇动声音确实有点像。但正因为这个像,跟雨有关的感觉,就一起来了,比如凄冷,比如什么别的。这也是一种感觉的转移。

堕天评:一种幽寂、孤独感。

琴声评:独无眠,三字转接干脆。

福星高照评:窗内孤独窗外荒凉,环境渲染衬托孤独落寞。

△王和尚读诗:苏东坡的家乡情怀

​ 2.柳

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

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

苏轼是豪放派人物,旷达幽默,但他也有忧愁别绪。

这首诗妙在时间跨度上。柳树是他亲手栽的,自然百般呵护,如同朋友。但是,此地似乎不是他心中所向。所以柳树问他:你什么时候走呢?估计柳树也知道,此地非他久留之地。但是苏轼没有回答,而是设想,他终于还会再回来的。但是等我再来的时候,你肯定凋落衰老了。这种想象,让他越发伤感。

琴声评:今天和以后的对比,有的和往昔的对比,时间上有张力。有弹性。前三句叙事,第四句以情接。

△王和尚读诗:苏东坡内心缠绕情思

杨柳青青评:今年我亲手种下柳树,问我何年离去,等我再回来的时候,今非昔比,摇落的枝叶更有时光流逝之感,让人悲从中来。

墨白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理解成苏轼年轻时在家乡对所种柳树发的感慨,则更通顺。

月无心评:离别之情,寄托于柳,摇落深知宋玉悲,暗道离别之久。

福星高照评:睹物伤情,两手空空归来,无尽伤感。想象中:树还是当年的树,人却两鬓斑白,时光流逝,睹物伤情。

蜗角逍遥评: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王和尚读诗:苏轼的旷达与潇洒

3.霅上访道人不遇

花光红满栏,草色绿无岸。

不逢青眼人,长歌白石涧。

霅上:音zhà shàng 浙江湖州的别称。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工整、细致且形象。花繁盛,好像一片光照耀在栏杆周围;绿色像海洋一样漫无边际,简直要流出来一样。

最妙的是二联,没有遇见自己的知心人,一般写法会写自己多么失望和失落。但是苏轼不然,偏偏写得旷达飘逸,如此优美之景,即便没有朋友陪伴,也不妨碍自己欣赏和洒脱,所以长歌一曲。写得飘逸洒脱,很有神韵。

这首诗第三个妙处是:全篇对仗,但是却丝毫不觉刻意,四句都有颜色,却不感觉累赘,反而写景如画,写情如流,实在是妙笔。

△王和尚读诗:寻人不遇,苏轼反更潇洒

无名草评:首联有动感。

顾真评:从头到尾都有颜色字,有趣。

杨柳青青评:虽然没有遇到心中的朋友,可是情谊已至,兴致所达,自然心中很旷达,心满意足。

堕天评:苏轼这首诗景写得很优美,意也很欢快。虽然是访人不遇,诗人却没有受丝毫影响,依然能“长歌白石涧”,可见胸襟。写法也很自然,无刻意雕琢感。

△王和尚读诗:李白诗的手法探析

4.补充阅读: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这首诗,也用到很多地名,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窒碍。古诗写法要求:一般地名,颜色词,不宜多用,否则会显得拥挤杂乱。但是苏轼和李白这两首诗都没有这个毛病。因为感情充沛了,反而显得流畅飘逸。

还有个例子:杜甫有一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连用四个地名,却不觉得繁琐。为什么?因为这是杜甫规划的回家路线,好像回家非常便利和快捷,以表示心情的舒畅和对未来的自信。这都是根据作者内心的感情有关。如此写,可见杜甫回家的急切心情和一往无前的顺畅之感。

△王和尚读诗:苏轼为何对石头大发感慨

5.儋耳山 宋·苏轼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这首诗有深刻的寓意。作者首联在写山,二联却有比兴之意。

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其实就是被皇帝放弃了,所以才大发感慨。这块大石头,突兀巨大,把天空都能填满,是其他山比不了的。而路旁的石头,都是有补天之才能,却没有被利用的“废石”。这种自比和牢骚,是很明显了。有补天才能的石头,却被随意地扔在路旁。

曹雪芹《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石头被弃的故事,就是来源于这首诗。“补天余”也是诗人经常用的一个意象,多表示怀才不遇的哀叹和无奈。

福星高照评: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伤感无奈。

无咎评:也有可能是自我安慰。我虽然是块补天的石,但旁边这多石头都可补天,也没用完。没用我,也正常。

△王和尚读诗:苏轼的淡然与旷达

6.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 其二

鸟乐忘置,鱼乐忘钩饵。

何必择所安,滔滔天下是。

罦:音:jū fú 泛指捕鸟兽的网。

鸟玩耍得太开心了,就忽略有人在张网捕它;鱼太自由欢乐了,只被鱼饵诱惑,却忘记,鱼饵后面的利钩。这有点反思自己官场表现的意思。但是,作者又突然想到,何必在乎这些呢?何必非要求安定和安全呢?人生就是这样啊,到处都充满危险,只要看开了,危险也一点都不可怕。

猪说:反正早晚是被屠杀的命,何必想结果呢?吃饱了,睡足了就可以。

王和尚说:烦恼皆因欲望太多。

△王和尚读诗:苏轼的人生哲学

筱园评:不必忧伤,不必烦恼,天下哪里都是乐土。

杨柳青青评:放下心中羁绊,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家。有点愤世嫉俗,有点自我安慰。

月无心评:这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天下都一样,没有世外桃源,只有灵台方寸可以安神,可以安身。

墨白评:滔滔二字于舟中得来,天下却又看水非水,思力绝伦。

声明:本文系由沧浪读诗会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转载请告知,不告而转,维权到底!

语录网网友总结:苏轼的诗开创了宋诗风貌,他学识渊博,才力超绝,字字清爽,句句典雅,用文字展露他纯真的内心。

他的诗很有“神趣”。

其神,在于独守性灵,坚持真我,在世事浮沉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其趣,在于挥洒旷达,浪漫优雅,面对生活的苦难,总能绽放“无所谓”的微笑。

全民荐书人 诗词,诗,东坡先生的就算了,还是看看李白的吧?东坡先生的词冠绝古今,要看就看看他的词。

小编选的这几首诗,如果不是苏轼写的会如何呢??,东邻多白杨,

西友少青松。

夜来风雨声,

不及杨松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表示怀才不遇的哀叹和无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68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