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红薯油糕|“咔哧咔哧”,软软糯糯香香甜甜,就是这个味!

红薯油糕|“咔哧咔哧”,软软糯糯香香甜甜,就是这个味!

软糯香甜油糕情

杨群群

油糕是晋南人过年最重要的一道美食,说其重要一则因其软糯香甜、人人爱吃,二则还因糕谐音“高”,过年吃糕寓意“年年高”。

在我的老家,腊月月尽家家炸油糕是约定俗成的。父亲一大早就揭开那漆黑神秘的地窖子,踩着窖子两旁的脚窝,下到窖底取红薯。母亲用扁担一头钩着荆条筐子放入窖底,片刻工夫,就吊出满满一筐红薯。劈柴、烧火、洗红薯、蒸红薯,院子里的炊烟欢快地扭着腰肢,黑色的蒸笼敞开嗓子唱开了“咯咯哒—咯咯哒”,仿佛在说:“过年了,过年了!”忙罢院里,母亲又在灶房准备油糕馅儿,一把白芝麻,一把黑芝麻,在热锅内打个滚儿,便傲娇地挺起圆鼓鼓的肚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母亲用擀面杖碾碎了芝麻,再加入红糖白糖,一大碗甜甜香香的油糕馅儿就调好了。

约摸一个时辰,热气腾腾的红薯终于出笼了,我们一群疯玩的小孩蜂拥而上,顾不得手脏赶紧拿个红薯解馋暖身子。母亲一边喊叫我们离远点别烫着,一边迅速将红薯趁热去皮放入面盆,紧接着加入少量面粉麻利地用铲子搅拌起来,直到把面搅成均匀的米黄色。一切准备就绪,包油糕这样的慢工细活才拉开序幕。

包红薯面油糕的方法如同包小笼包子,包好后用手轻轻按压至扁圆状方好。母亲包得又快又好,我心里也痒痒了,在一旁照猫画虎跟母亲学包油糕,但包好的糕坯不是馅少皮厚就是皮薄漏底,红白黑相间的馅儿染得哪儿都是。“快别在这儿捣乱了,年糕里包的是一家人的福气,漏底漏福哩!”母亲赶紧支应我把包好的一箅子油糕端去让父亲炸。炉子里小火苗四处乱窜,锅里的油乐呵呵得笑出一层层浅纹,早眼巴巴地盼着油糕了。一个,两个,三个……油糕下锅了,滚烫的油冒着热气、吐着快乐的小泡泡。因为红薯烫面已有了八成熟,一上色一翻身,金黄的油糕就出锅了。我站在一旁早馋得流口水了,忙用筷子夹起一个,轻轻一咬,外焦里软,一股芝麻和糖的香甜味瞬间涌向全身,虽然舌尖被烫得麻嗖嗖,心里却美滋滋的。母亲看我猴急的吃相,总会笑着打趣:“这妮子嘴太馋,小心吃成胖子将来找不到婆家!”

过年的节奏欢快而紧促,几大箅子油糕炸完了,紧接着还要炸肉丸子、素丸子、馓子、盒子、麻花、油条,竹篮里油炸食物丰盛起来,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烈……

出嫁后在河津过第一个年,最难忘的就是婆婆做的软黍子面油糕。婆婆说,油糕炸得好不好关乎来年的光景旺不旺,当地人每年一进入腊月第一件事就是称几斤正宗的软黍子面。婆婆炸油糕也是在腊月月尽这天,按当地风俗讲,月尽搭油锅炝窑驱邪安宅。灶房里的包子才刚出锅,婆婆就忙着把和好的软黍子面上蒸笼。因为软黍子面难熟,蒸得时间长,且遇热太糯易流,所以先要把软黍子面做成一个个小窝窝头状才上蒸笼,通常要蒸两个多小时。蒸好的软黍子面透着黄褐色又粘又糯,在面盆中倒入食用油和面才能不粘盆。

包软黍子面油糕如同包饺子,擀皮、夹馅、封口。馅儿内容颇为丰富,有枣泥馅、红豆馅、芝麻馅、花生馅等,刚炸出来的软黍子面油糕外皮脆生生的,里面却很筋道,加上馅的香甜味非常有嚼头。但这还不是它最好吃的时候,软黍子面油糕是个冷性子,一凉就变得很硬,回笼再蒸才最好吃。一盘圆鼓鼓的硬油糕放进笼里,经半小时热蒸,出笼时一个个便软了心肠,扁扁地躺在一起,用筷子一夹软得一塌糊涂,这时再吃就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叫软黍子面了,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

我最喜欢吃红豆馅软黍子面油糕,但遗憾的是到河津十余年了,在婆婆的溺爱下始终还未学会做软黍子面油糕。每每腊月月尽,放假回家,婆婆和弟媳妇早早就炸好一大盆软黍子面油糕,各种馅儿都有。她们总说我上班辛苦,过年回到家里就好好歇着,我便成了最有口福也最幸福的“吃货”。

从记事起到现在,无论是母亲做的红薯面油糕,还是婆婆做的软黍子面油糕,都是年味中最浓、最甜、最幸福的记忆。不知不觉中,走过了而立之年,肩上的责任重起来,心中的感恩之情愈发强烈。每每回家吃油糕,不像之前那么急了,学会了细细咀嚼、用心体味,味道也更甜更美。

和父母及兄弟姐妹们团聚在一起,做香香甜甜的油糕,这便是过年最最开心的事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9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