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曲由心生,心随曲动,我们如何以曲传情

曲由心生,心随曲动,我们如何以曲传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由此可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用乐曲表达各种情感。

我们用“余音绕梁”来形容乐曲的美妙,用“琴瑟和鸣”形容相爱的人彼此契合,用“四面楚歌”来形容穷途末路,用“曲高和寡”形容知音难得。

“曲”不但可以表达心情,还可以用来与人沟通。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喝醉了,也能发现曲中的错误,向演奏者相顾示意。

唐代诗人李瑞因此写下一首诗《听筝》: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如懿传》中白蕊姬,也是用这种方法,成功引起了乾隆的注意,手段虽不高明,却十分有效。

以曲传情的故事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凤求凰》。

《凤求凰》是汉代司马相如为求爱卓文君所作的名赋。

司马相如凭借这首多情而大胆的曲子成功地打动了卓文君的心,成就一段佳话。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声不仅传递出弹奏者的内心,而且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

以曲作为武器、以曲结友,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尤为动人。

金庸先生所著的《笑傲江湖》中,魔教长老曲洋,酷爱音律,擅长弹琴,与名门正派的刘正风结交,合作《笑傲江湖之曲》。

TVB电视台96年拍摄的电视剧《笑傲江湖》中,曲洋首次露面是与莫大先生的一场比试,曲洋用手中的琴击败了莫大先生手中胡琴。

莫大先生一曲《潇湘夜雨》,弹起来如诉如泣,而曲洋的琴声慷慨激昂,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难怪曲洋说:“曲由心生。莫大先生是败在自己的手下,与曲洋无关。”

《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主黄药师,凭借一支玉箫,一首《碧海潮生曲》,打败了无数江湖高手,看来“曲”不但可以传情达意,也可以作为杀人利器。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所以就有“对牛弹琴”的典故。

战国时期,有个叫公明仪的人,弹得一手好琴。

一天, 公明仪带着琴来到郊外,对着牛弹了起来,可是不管弹奏什么曲子,牛始终无动于衷,公明仪失望极了。

后来人们用“对牛弹琴”来形容对不懂自己的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岳飞就曾发出这样的哀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曲能传情,亦能达意,心之所至,古今相通。

网上有这么几句话:

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年少不听陈奕迅,听懂已不再少年;

年少不听林忆莲,听懂已经泪满面;

年少不听刘若英,听懂已是伤心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好的乐曲,即使隔了数年,听起来仍熠熠发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6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