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符陈杼:闲话元宵佳节

符陈杼:闲话元宵佳节

闲话元宵佳节

符陈杼

一年一度元宵节,年年元宵今又元宵,光阴似箭飞快跑,怎待人慢慢逍遥。

元宵佳节快乐!大家都通过微信,彼此祝福!互致问好!

那么元宵节,是什么节日呢?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后,继破五节后,又一次喜庆的节日;它是观赏花灯,吃美食汤园的节日。

它源于远古。

一说源于佛教。汉明帝刘庄(刘秀四子,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所以,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由皇宫逐渐向民间、向全国播散,唐朝以后便成为我国的传统佳节。

一说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三元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张灯结彩、焚香,燃放烟花爆竹。所以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天官节。

一说源于传说。说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被猎人射死,天帝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往人间放火,诛杀人畜。天帝的女儿闻讯,便偷偷下凡,告知民间百姓。有智慧者便献计,于正月十四至十六,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点响爆竹,让天帝以为,凡间的人都被烧死了,不再兴师惩罚。

从汉代到唐代,到现在,元宵佳节相传到如今,它的主要内容始终未变,仍然是观赏花灯,吃美食汤圆,只不过是随着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花灯与汤圆的花色、品种,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罢了。

为什么要观赏花灯和吃汤圆呢?

元霄的主体是闹花灯,看五彩缤纷的花灯,让人有事业有成,冲向云霄的欲望和干劲。

元宵从字面分析,元字为头,引申为首、开始、第一、新,也可译为圆…..。宵是为夜,引申为天空。

而元宵合起来,则可译为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的夜晚。亦可译为刚刚开始的,新的一年,事业完美,好事连连,直上云宵。

我们小时候过元宵,不谈吃汤圆,没有那份奢望,只有一件事,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挤在一起,叽叽咕咕商量,晚上“放哨火” 的事。那时候草很紧张,白天就偷偷摸摸从家里或地里每人捡一把草藏起来,晚上去田岸上把草点燃,称之为“放哨火”。有时候也几个小孩一起去偷人家的草,去放哨火。那时候父母亲对小孩出去放哨火亦有放任与纵容之意,他们认为正月十五,民间烧的火越多越旺,受的自然灾害就越少,这可能与前面所说的传说有关。亦说看到哨火发红,就是干旱年景;看到哨火发白,就是水涝年景。所以大人们,对小孩放哨火不太阻挠。有时候去放哨火,风比较大,草又不太干燥,火柴划燃还未点到草,就被风吹灭了;有时候,碾转几处,都不能燃起熊熊大火,恨不能到人家草堆上捧一捧草来,放出一滩火来而后快。随着年龄增长,这放哨火的事就成为童趣了。

如今漫天有草,却很少见到有小孩去放哨火,说实在的,去放哨火的都是几个调皮的小孩,老实的小孩天黑就不敢出门,何敢出来放哨火呢?如今都是独生子女,放哨火的人己很难寻觅了。即使有小孩愿意,也敢出来放哨火,他们的父母也不同意,恐怕他们也放不燃哨火。

现在农村中,尽管有的富裕户,家财万贯毫不夸张,但他只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张灯结彩,孤芳独赏;他只能在门前燃放烟花十万桶,自娱自乐。因为农村中没有聚灯互赏之场所;没有聚花灯而互相观赏,猜灯迷以彰智商,聚一族人,以求欢乐的组织人。

而今之老百姓只能焚斗香,以示虔诚于佛祖,消除节日之无聊;燃放烟花爆竹,天色未暗,鞭炮之声则划破长空,以喧节日之热闹。聚宴举杯,以贪家人朋友之欢乐。但无论若何,都比不上我们小时候放哨火的乐趣。

元宵节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是吃汤圆,人们把圆圆的汤圆,称之为元宵,元宵又有“圆消”之含意。中国人的文化内涵就是这么深藏,就是这么甘甜又寓意绵长。是吃过汤园,把甜甜美美的乡愁溶进五脏六腑,圆圆满满各自回到,奋斗的第一职场

因此,乡间有俗语:“元宵元宵,过了元宵,在外务工的人就要走了”。春节过后,正月初五迎财神,又名破五节,是春节后的第一次热闹,而正月初五,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门生产,一切转为正常。元宵节是为春节后的第二次热闹,而过了元宵,其春节也就基本结束了,在外务工经商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也就不能再在家中逗留了,也要去艰苦奋斗了,毕竟“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元宵佳节,实际上就是开始消停休息,振奋精神,重整旗鼓,开始奋斗的节日。它昭示人们,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开始奋斗的时间到了,该从春节的欢乐中醒过来,投入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中去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6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