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长达六个月不见花红柳绿,这开阔空旷又压抑的冬天

长达六个月不见花红柳绿,这开阔空旷又压抑的冬天

作者:清心

在北纬四十七度以北,我所居住的一座小城。过了国庆节,室外的花草完全凋谢,寒霜铺上了屋顶和马路,漫长的冬天就已经开启了幕布。准确的说,此时的节气还是秋天,因为“立冬”的时间一般在11月6日。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气温也难以达到正数,夜里就更加寒冷了。于是,一天比一天冷,取暖期长达180天。直到清明节,积雪才完全融化,才能看到草坪里稀稀疏疏的绿。六个月,整整半年,把晚秋和早春也划进了冬天。

这些年,我不爱过冬天,甚至对冬有几分恐惧。六个月,开阔空旷带着压抑,郁闷和煎熬常常吞噬着我,我时刻期盼着柳树吐绿、草色青青、燕子飞回。早已没有了儿时对于雪的欢欣鼓舞,更不会在雪地里玩耍嬉戏。也许,这就是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季节变换有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今年的10月,就迎来了雪花飘飞,但它们只是匆匆过客,真正的雪野茫茫还是在“立冬”之后。我清楚的记得,能够停留在阳光下的雪有三场,它们先后努力才使满目枯黄变成一片片雪白。溪水不再淙淙流响,河流成了哑巴,难以听到鸟儿悦耳的鸣叫,只有三三两两的麻雀瑟缩在枯枝上。老鸦似乎从来不知愁,它们早起迎着旭日或者烟霾飞进城市,傍晚时飞向东南栖息于郊外的杨柳丛林。大地沉睡了,没有了生机,偶尔会见到牛羊在田野里啃食埋在雪里的枯草和秸秆。放眼望去,只有广阔和空旷,几分压抑,几分窒息,特别是黄昏时那落日会很快的隐没于地平线,白昼最短时只有九个小时。

乡村的人口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涌进了城市、迁居到异乡,沉寂的气氛如同稀疏而无精打采的炊烟。在漆黑的夜晚,一半的房子里没有灯光,很难见到夜行者,听不到孩子们的欢笑。住进城市,我已许多年没有听到清晨的鸡鸣了。城市里,汽车越来越多,在街道上行进,数量甚至超过了步行者。为了保障交通安全,街道和马路上不容积雪长久的停留,所以道路的颜色通常为漆黑和灰。开车和走路需要十分小心,路面覆盖着薄冰,车子相撞、行人滑倒是家常便饭。住进城市的人,已变得慵懒,多数人除了为生计而劳作,就蜗居在家中,不愿出门,畏惧着寒冷,早晨和晚饭后,去公园、体育场活动筋骨的多为白发翁媪。

漫长的冬天 除了“冷”,还有“费”,吃穿住行相比于南方,花费支出增加了许多。蔬菜水果很贵,茄子、豆角、西红柿和苹果桔子每市斤四五元钱,肉类和鸡蛋的价格也高于南方的城市。穿的也贵,内衣、毛衫外加棉袄或者羽绒服,里里外外至少三层衣服。住进楼房,不需再像过去那样劈柴生火取暖,但是要交取暖费,一个冬天一两千元。出行要乘坐公交车或者打的,私家车还要有个暖库存放。所以,衣食住行都“费”。

多数人不再盼过年,美食不必等到年节享用了,平时就可以大饱口福。只是,年味一年比一年淡,许多传统习俗渐渐的消逝。蜗居在高楼大厦,邻居间少有往来,甚至楼上楼下如同陌路。不盼年,但是期盼寒夜早日过去,期盼着春暖花开。六个月,只有走进超市、菜市场,才能见到一片片有生机的绿。谁不喜欢清脆的绿呢?为了每天能见到绿,只能在家中养上几盆花草,精心的侍弄,时不时的欣赏盛开的几朵鲜花而心情大好。

还是相信一位诗人的那句极富哲理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天是12月25日,已经过了冬至,最长的夜已经过去,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过几天夜间最低温度将达到—30度。但是,寒冬即将过半,春天真的不远啦。

————作于2020年12月25日清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2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