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采菌记|长住青山下,伴菌不分离(上)

采菌记|长住青山下,伴菌不分离(上)

这个季节,一阵雨,一阵晴,云南黑山上的大松林里,鲜嫩的名贵菌菇,就蓬蓬勃勃地冒了头。

山下,是长居于此的采菌人。

那天,陪着我们上山采菌的阿妈,背着竹筐,一高兴就唱起了山歌。

年轻时,她的山歌唱得远近闻名,也因此,被另一位同样唱歌好的小伙儿追求。

据说,他们有时也会争吵,因为丈夫的山歌总没她唱得好。

他们住在彩云之南的青山下,就这样唱着、笑着、吵着、闹着,转眼到白头。

1

7月14日,我们从赤日炎炎的郑州落地昆明。

清凉扑面而来,17度,路边有人穿了薄棉袄。

漫天的白云从头顶飞过。太阳出来一会儿,没几分钟便是一阵小雨。

当天恰好周五,逢本地赶集。乡下的大爷大妈们,都来转转,买回他们需要的东西。

最吸引人的,就是各个小摊儿前,让人眼花缭乱的菌菇。

这个季节,正是野山菌蓬勃生长的最好时节。野山菌的生长季是每年的6月底到11月,而7、8月份,是最适宜的时候。

陪着我们的杨兴美,是个本地姑娘,从小在大黑山下长大。在她小时候,每到此时,她就背上背篓,上山采菌,吃不完,就拿到集市上卖。

如今,她的野山菌,除了供应巴奴这样的国内大客户,还每年远销海外几百吨。

“我就是传说中采蘑菇的小姑娘!明天带你们上山采菌。”杨兴美笑着说。

往滇东北走,到寻甸县,便是云南人所说的“大黑山”。

雨后,急晴中的山,树叶上金光闪闪的流水下来,有远古的本来面目。

一路上遇到七八个大彩虹,横跨山涧,被白云用各种姿势缭绕着,美不胜收。

刚开始我们欢呼雀跃,下车后拍半天照不愿走,后来见得多了,几步一个,大家渐渐只是在车上看看了。

2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到黑山下,跟着当地采了几十年菌子的陈应珍和朱双美,上山采菌。

这座大黑山,真的是上天的馈赠,密密麻麻的大松林,土壤里有菌丝,雨水一过,苍翠葱茏,一茬一茬名贵菌子,蓬蓬勃勃就起来了。

《舌尖上的中国》开篇,就是云南的松茸,果然是有原因的啊。

采菌前,我们每人发了一只尖尖的小竹棍,用来拨松针,还被告诉了好多“注意事项”:

比如,菌子只能用手摘,不能用铁铲挖,菌窝如果沾了铁气就再长不出来新菌子了;

捡菌子不能站着捡,只能蹲着捡,否则菌子就不再在这个地方出了,会跑到别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据说,菌子最好的归宿,就是被人吃掉,如果它们没有在合适的时间被采去,就要枯萎死掉——被“气死”了。

担心那么可爱的菌子被“气死”,我们舍不得放过每一个,踩踏着松针,到枝叶间捡去,每发现一个,都如获至宝。

当天一直下雨,“这天不能老下雨噢,那样菌子就少了,必须得下一天晴一天,才最好。”朱双美说。

我们一群十几个人,渐渐快要把两个竹筐装满了,可是回头看一眼,陈应珍和朱双美,每人采的都和我们差不多,还又大又好,真是“以一当十”。

“有些菌子是要拨开松针才能看见的,你们不容易看见,我们一眼就能瞅见哪里会有。”陈应珍笑着说。

采着山菌,陈应珍一高兴就唱起了山歌。

年轻时,她的山歌唱得远近闻名,也因此,被另一位同样唱歌好的小伙儿追求。

据说,他们有时候也会争吵,因为丈夫的山歌总没她唱得好。

他们在彩云之南的青山下,就这样唱着、笑着、吵着、闹着,转眼到白头。

3

中午,就吃我们采的山菌。

“你们采这一上午啊,能给巴奴用的,选出来十个就不错了!”杨兴美又给我们“泼了冷水”。

我们背着的整整两筐,最后真的只选出来了几个:要最鲜嫩完整的、最能熬出好汤的牛肝菌。

不过,能吃到亲手采摘的野山菌,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山下的小院里,陈应珍他们,在淘洗着山菌,给我们准备午饭。

小院里,三角梅开得浓艳热烈,养着四处欢跑的海狸鼠,也不避人。一缕炊烟,袅袅直上。

有位80岁的老人,安静地坐着。我们说,我们是从河南来的,说了几个标志性建筑,他都不解,后来恍然大悟:“噢,就是有包公的地方?”

我们说,对对,我们离包公不远。

这里的很多人,一辈子很少去远方,他们就守在这青山下。每天,会在早上五六点起来,结伴上山采菌,晚上就在一起唱歌跳舞。

按照彝历,当天刚好赶上“火把节”,当地最盛大隆重的节日。晚上大家要一起欢聚歌唱,由威望最高的人点燃火把。

下午经过小镇时,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扶老携幼坐在台下,前奏是山歌比赛。在小镇上,我们遇到了朱双美。她抱着只有8个月的小孙子,也来赶会。

“世界那么大,你们想不想到外边看看?”聊天中,我们问了好几个当地人。

“不出去了,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家。”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说。他们深爱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山水,他们就喜欢长住在白云边、青山下,陪伴着这得尽天地灵气的野山菌。

可能也正是这深厚的感情,再加上这绝美的山水,我们才能喝到这么美味的菌汤吧?

文 | 李肖肖 编 | 阿宁

好食记为网站签约作者,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0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