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辛弃疾这首卜算子,将典故运用的炉火纯青,幽默风趣,成千古名作

辛弃疾这首卜算子,将典故运用的炉火纯青,幽默风趣,成千古名作

辛弃疾写下这首著名的《卜算子·漫兴》时,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当时,辛弃疾因为小人的诬陷而被罢免了福建安抚使的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附近的瓢泉别墅中,这段时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词作,无疑,这首词,也是他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漫兴”为题目,其实是一种无所事事的自嘲之意,虽然全篇用词用句处处都透着轻松欢快,但是当我们读完这首词之后,便会感觉到,其实这里的“漫兴”,只不过是胸中郁积悲愤之气的抒发,是自己在政治舞台上被陷害的失意之情。全词如下: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上片以汉代名将李广的典故起笔,“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广,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李广生平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辛弃疾这里,选择了一个精彩的片段,来为我们展现了李广的英勇:汉武帝元光六年,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因为匈奴人多,所以他失手被擒,匈奴人看见李广受伤,便为李广安排了一个“软床”,在两匹马之间设置一个绳网,让李广卧在网中,行十余里后,李广装死,暗暗窥探旁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英俊非凡,于是腾跃而起,推倒胡儿,夺马夺弓,向南疾驰而去,匈奴派了百余人去追赶李广,被李广射杀数人,最终逃脱了匈奴的追赶。

李广在作为俘虏时还能如此英勇和沉着,足见其英武非凡,司马迁将这件事写入《史记》中,更是描绘的绘声绘色,读之令人不禁钦佩。辛弃疾正是选取了这一个片段,突出了李广的英勇无敌。

接着词人为李广而叫屈,“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李广虽然英勇如斯,但是却没有被封侯,反而他的堂弟李蔡,能力只是下中,却被封为了个列侯!

据《史记》记载,李蔡和李广最初都“侍奉”汉文帝,但是到了武帝时,李蔡因为功劳被封为列侯,而李广,我们知道,是一生没有被封为列侯的,正所谓“李广难封”是也。辛弃疾在这里强调李蔡“为人在下中”,言外之意,便是李广如此有能力的人没有被封侯,反而才能不如他的人却被封为了列侯,那么其中的深意,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上片辛弃疾只用了四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印象,李广的形象,十分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其实辛弃疾这里,是有言外之意的。要知道,辛弃疾少年时也是英勇非凡,能力不亚于李广,他曾经只身率领数十骑突入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在南渡以后,又给朝廷献上《十论》、《九议》等抗金良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然而,南宋统治者对他的态度,却是打压多信任少,辛弃疾的遭遇,实在与李广类似。所以写李广难封,正是词人自己自身的写照;为李广鸣不平,其实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下片回到现实,以诙谐的笔法,为我们表现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感慨之情。首二句说“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所谓“芸”便是耕的意思,所谓“笕”便是截断、斩断的意思,所以辛弃疾这里是说,将园中的杂草去除,再修缮一下自己的房屋,看起来似乎就要长期在农村生活下去了。

结尾两句更加幽默,充满了自嘲之感,“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词人的意思是说,万一哪天朝廷要恢复汉代的官制,要选举“力田”,那除了我还能有谁有这个资格呢?话说虽然得非常风趣幽默,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辛弃疾带着眼泪的微笑。

“舍我其谁”出自于《孟子》,孟子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孟子高度自信和责任感的体现,说得何其霸气,但是到了辛弃疾这里,却变成了种田之事。当然,辛弃疾这里绝非瞧不起种田,而是他志不在此,辛弃疾的志向,本是要轰轰烈烈做一番大事业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不被信任和重用的他,现在只能赋闲在农村,那真是让人无奈之极了。因此辛弃疾在这里,才会如此自嘲。

其实,南宋朝廷,并非无才可用,可是他们却只想着偏安一隅,过着安逸的生活,统治者志向如此,这绝非辛弃疾所能逆转的,所以他越主张恢复失地,便越会受到排挤,最终只能埋没于蓬蒿之间。读到此处,我们不禁要为辛弃疾撒上一抔同情的眼泪,英雄不被重用,自古便是令人无限同情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上片借古抒怀,笔法特别,下片叙事抒情,语言幽默犀利,虽然这首小词篇幅不长,但是表达的内涵却非常丰富。词中几乎每处都使用了典故,要知道,诗词中的典故如果用得不好,会给人生涩难懂、堆砌无味之感,但是辛弃疾的这首词读来却丝毫不会觉得生硬或无聊,这便是词人剪裁和使用能力的高明了,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辛弃疾最常让我们看到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27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