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关羽、张飞号称“万人敌”,决不是指二人武艺无敌可当万人。

关羽、张飞号称“万人敌”,决不是指二人武艺无敌可当万人。

前面写了几篇武艺话题,因聊到了董卓与三国名将关羽、张飞的武艺。

在笔者看来,史书记载中的董卓,武艺实际是很强的,甚至是不逊色于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和张飞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个人武艺而言,冷兵器时代的武艺代表,就是骑射。

而《三国志》对董卓的骑射描述,远超出了其他人。

下面先来分析史书记载中董卓的武艺。

历代为官方所承认的武艺,唯有力量与骑射二者。

  • 门派与刀法枪术,只存在于评书与武侠小说中。从来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有哪朝哪代会用刀法枪术拳术选拔武举。

而史官们写历代猛将的武艺时,一般也只七个字,就是:“膂力过人,善骑射。”

  • 膂力,不是臂力,指的是腰背全身之力。

而惜字如金的史书,对董卓武艺却用十六字作了这样一段评价。

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董卓传》

膂力,不是臂力,指的是腰背全身之力。

不妨解析一下这十六字。

(1)才武。

顾名思义,就是才干与武艺。不要以董卓没文化,董卓早期的经历,是由良家子凭军功积累与名望入选为羽林郎的。

汉代羽林郎,并不仅仅是卫士,实际他相当于是汉帝国的中央预备干部。而东汉能做羽林郎,没有一个是没文化的!

(2)膂力少比。

这就是说,董卓的腰背之力,不仅仅是远胜于普通人,更是罕有人能与之相比。

这明显就比“膂力过人”之称,又高一档次。

(3)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这就更了不得。能带两壶箭矢,在飞驰的战马上左右开弓,皆能射无虚发。

  • 就是飞将吕布,也没有得到这样的评价。
  • 如果左右开弓射不中,史书是不会给出“左右驰射”四字的。

有人若以为“左右驰射”不稀罕,那就只有哈哈二字了。

冷兵器时真正的顶级武艺,就是左右驰射。信不信,就由你们了!

所以,力量罕有人能与之相比,又能带两壶箭矢、在疾驰的战马上左右开弓的董卓,以武艺而论,是决不会输于三国时代那些名将的。

这样一说,仍有很多朋友还要拿砖拍我。

为什么呢?

就因为关张二将有万人敌之称,而有人坚持认为,万人敌就是武艺。

那么,“万人敌”究竟是什么,万人敌与武艺有关系吗?

可以肯定的是,古人所谓“万人敌”指的是兵法,与武艺是无关的。

万人敌之称,决不是指武艺。

古人用“万人敌”形容某位古代名将,那绝不是指这名将的武艺能以一人之力打败一万人,这是绝不可能的!

万夫不当之勇,只是个形容词,而决不会发生在古今任何现实之中的。

如何选兵,如何编部伍、训练士卒,再临阵排兵布阵决胜等等,这东西学会了,一人可扺万人,这才叫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对“万人敌”的描述: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由此段文字,明确可知,古人所谓万人敌,就是指兵法。

也可知项羽少年时,读书不用心,半途而废。然后学剑术,也不用心,击剑也没练好。

他叔父项梁怒而训斥他,于是项羽说:

读书只能记记名姓而已,剑术再精也只能杀一人,我想学万人敌的本事。

于是,项梁教他行军打仗,部伍行阵等等兵法。项羽大喜,每日专心学习。

据此记载,这万人敌之术,项羽学得比学击剑认真的多,但也是没下苦工夫去完全学好。

因为“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句话,又很有意思。

以楚汉相争中的事看,项羽学兵法,估计就是重战术而忽视战略了。

项羽的主力兵团专注与刘邦对峙,而坐视韩信扫平了北方,等回过神来,天下大势已去了。

百战全胜,一役之败军覆身灭,令后人嗟叹。

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本文只讲个人武艺与万人敌。

先聊聊武艺。

《史记》说项羽学击剑不认真,“又不成”三字,就是指剑术也没学好。

那么,肯定有人又不信了,会说:

这怎么可能呢,楚霸王项羽,能一人力杀百人,岂有剑术没学好的道理!

  • 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你不信也不行,不服,问太史公去。

但是,有一点要科普一下。

(1)剑术不成,并不代击剑术不行。

就比如职业格斗类运动员,好多人就是拿不到冠军,只能退役。但这不代表他们不能打,打平常人,轻松的就像玩儿一样。

(2)冷兵器厮杀,关键在于力量大、铠甲坚厚、兵器质量好,这三点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武艺。

武艺也当然重要,却只能屈居前三者之后,排第四。

技巧在成倍数优势的绝对力量面前,技巧作用微乎其微。

就如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哪怕他格斗技术练的出神入化,只因为力量尚未生成,仍难挡一个没练过武艺的三十岁壮汉一击。

例如项羽。身负有扛鼎之神力,就算他剑术或普通,但力量与勇猛罕有敌手。

又是项氏世家子,初入军伍就是将军,他当然有最坚固的铠甲,质量最好的矛戟,又有一众骁勇的卫士随身护卫,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成了冲锋陷阵时的挡者披靡的无敌上将军。

《三国志》把关羽、张飞称为万人敌,并非是指他二人的武艺能敌万人,如果关张武艺能敌万人,刘备也不会让吕布逐出徐州了!

万人敌,是说关张这二人皆有大将之才。

而在刘备集团在得到诸葛亮之前,有大将之才的人,真不多。

所以,关张二人肯在刘备身边,随其转战几千里,屡经挫折而不丧志气,就尤为显著而夺目,才被冠以“万人敌”之称。

有了“万人敌”之称,并不等于天下第一。

关张之勇,当然毫无争议。

但是万人敌之称,绝不是指二人无敌,更不是说三国就只有他二人才是万人敌。

从董卓吕布集团,再如曹操与江东等集团中,有万人敌之才的将臣,真不要太多了!

但是,也只有跟着人才匮乏的刘备,才能引来万众瞩目。

如果有人认为,三国唯有关张二位万人敌。那么读一读《三国志·吕布传》一段记载。

“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於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

这就是说:刘关张三人驻军在徐州小沛,结果高顺率一支偏师来攻,好家伙,关张二位万人敌再加上刘备,竟让高顺打的弃城而走。

然后,夏侯惇奉曹操命令,率军助刘备,合兵再与高顺大战,又被高顺击败。

这就说明了两件事:

(1)如果有人认为关、张武艺可敌万人,那么为何不冲入万军之中去直接斩了高顺?

由此亦可知,武艺并不是演义中说得那么回事!

(2)如果三国唯有关、张二将才可当万人敌,那为何会败给高顺,然后与夏侯惇合兵,又败给了高顺?

所以,若是认定《三国志》冠以关张万人敌之称,就认为三国只有关、张二位万人敌,那就是片面了!

若如此,那这位高顺算什么,莫非叫“四万人敌”?

在樊城击败了关羽的徐晃又是什么?

那这样的话,这万人敌也不是特别稀罕了,因为上面竟然还有四万人敌、五万人敌。

正确的说,万人敌这称呼,应是为大将的必备能力。

三国时代,一营兵力千人,数营数千人为一路军;数路军力聚成万人或几万,由一位大将统一节制指挥,能担此任的大将就是万人敌。

  • 樊城之战,于禁的七军,就是统辖七路军,共步骑三万余人马。

而三国时有此能力的大将多的很。唯独刘备麾下,当时只有关张二人。

故而,关张的万人敌之能,尤为显著。

但是,有了万人敌之称,决不是等于天下无敌。

(图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26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