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宋濂: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下)韦力撰

宋濂: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下)韦力撰

对于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宋濂给出的答案是“养气”,他在《文学篇》中称:“天地之间,至大至刚,而吾藉之以生者,非气也耶?必能养之而后道明,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文雄而后追配于圣经。不若是,不足谓之文也。”宋濂认为,首先要经过“养气”,才能明白圣人的道理,弄明白道理之后,气就等于养出来了,而有了这种气,文章自然就看上去漂亮。

对于他的这种观点,宋濂在《苏平仲文集序》中,又举出了这样的实例: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若文公之变化傀伟,文忠公之雄迈奔放,文定公之汪洋秀杰,载籍以来,不可多遇。其初亦奚暇追琢缔绘以为言乎?卒至于斯极而不可掩者,其所养可知也。

宋濂认为,自秦、汉以后,只有宋代的文章最受后世所瞩目,而宋文中,又以三苏写得最好。接下来,他分别用三个词评价了三苏每人文风的特色,而他的结论则是,三苏的文章都是养气而成的。

对于自己的文章,宋濂怎么看呢?他曾写过一篇《拙庵文记》,乃是为他人所写,然而奇特的是,该文几乎是他个人的自述:

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人之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适宜中理,如斧断木、炭就火,猱援木以升,兔走圹而攫之以鹘也。其巧于言也如此。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枰,不可以举;闻人之言,汗流颡泚;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人皆骇笑,余不知耻。余言之拙,海内无二。

宋濂首先说自己很笨拙,他拿自己跟精明的世人相比,称自己是何等的木讷、他人是何等的圆滑。而后他又话锋一转,开始论述自己的“不拙”:

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不巧也。生民之叙,有政有纪,离为六府,合为三事。周公既亡,本摧末弊;秦刻汉驳,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爬疡择颣,取巨捐细,德修政举,礼成乐备,广厦细旃,每资之以献替。吾于斯艺,虽管仲复生,犹将扼其吭而鞭其背。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

宋濂的这段话把自己描写得十分伟大,他说自己的能力远在管仲之上,这种自夸方式超过了诸葛亮。当年诸葛亮也不过就是“每自比作管仲、乐毅”(《三国志》),而宋濂却认为自己比管仲的本事大多了。这么类比起来,著名的诸葛亮也不在宋濂眼中。

宋濂编《洪武正韵》十六卷,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刻本

显然,上面的这一段是宋濂谈到他的治国雄心,那么在写文章方面,他的自叙倒比以上的话有了几分谦虚,比如他在《跋张孟兼文稿序后》中说:“……濂之学文五十余年,群书无不观,万理无不穷,硕师巨儒无不亲,自意可以造作者之域,譬诸登山,攀跻峻绝,不为不力,而崇颠咫尺,不能到也。此无他,受才之有限也。”

宋濂说自己读书五十多年,几乎无书不观。虽然如此,他也说文章的顶峰他还是没能攀登得到,这不是他不努力,只是因为个人的才能已经达到了极限。其实,从宋濂的文章倒也能看出,他的所言确是实情,比如他所作的一篇《人虎说》,全文如下: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之。至正丁未春,民衣虎皮,锻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啮状,裂其囊,拔物之尤者,余封秘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唯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乃蒙皮而搏之。妇人质脆柔,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微见其蹠,人也。归谋诸邻,噪逐之。抵穴,获金无算。民竟逃去。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

宋濂在这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莆田壶山下有一条大路,有很多商人行走于此,到元末时,有个人披着虎皮在此路边装老虎,有商人过时,他就伺机杀掉此人,夺其财物,而后将杀人的痕迹伪装成被虎咬过的样子,于是当地人传说此路有虎,不吃人,专吸人血。

某天,这个装虎者出外办事,他老婆守在路边,此人听到了报信者发出的口号特别着急,所以知道有个钱很多的人于此通过,此妇不想丢掉这笔送来的财宝,于是她就装虎去杀此人,可她毕竟力气小,过路的商人跟她一番搏斗,吓得她逃跑了。她在跑的过程中,被商人看到了脚,于是知道这是人在装虎,而后此人带了些人返回此地,吓得这个装虎者逃跑了。而这些人在装虎者所住的山洞里,发现了一大堆的财宝。

这篇短文写出了一个奇特的故事,而宋濂仅在文后发了一句感慨,他说世上装虎的绝不是那一个人。宋濂以此点明这个世上有着太多披着虎皮残害他人者,如果众人努力与之斗争,就能揭示出这些人的真面目。

其实,宋濂从小就很有文名,比如元欧阳元在《潜溪集序》中说:“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翩然褰举,不沾尘土;其辞调尔雅如殷鼎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皱前陈,应接不暇,非才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于斯?”

这段话点出了宋濂文章的特色,那就是有很强的气势在,而这种气势也确实表现在他所作的文章中,例如前面提到的《拙庵记》,文中还有这样一个段落:

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万石君拙于言而为汉名臣。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于人也。

宋濂的文名不止在国内影响大,甚至传到了国外,比如《明史·宋濂传》中说:“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宋濂的印章

既然如此,那么他的文风为什么没能像台阁体那样,影响文坛上百年呢?高志忠在《宋濂和他的散文》一文中,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因为宋濂晚年死在了他乡,故而他的作品没能尽早地刊布出来;第二个原因,则是宋濂的文学主张跟明初的社会风尚不合拍。也正因如此,宋濂在其当世文名天下,而到了后世却少有人再讲到他的文学成就。

其实,宋濂的成就不仅是在文学史上,他的一生中所做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培养出了一位著名的弟子,那就是方孝孺。关于方孝孺的事情,我在下一篇文章中再细聊。

这片菜地就是宋濂故居旧址

傍晚的文保牌

宋濂故居遗址位于金华市傅村镇上柳家村禅定寺西50米。我的这一程寻访,之前的一程是去找杨盈川,那个过程颇为曲折,虽然这些曲折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但却极大地考验了我的耐性,我祈盼着宋濂故居的寻找不会再费这么大周折。可能是上天对我辛苦的体谅,因此这一程的寻访变得简单到无话可写,因为远远看过去,只是在一片田地中立着一块文保牌,余外再没有什么可看的。

文保牌后清翠悠悠

暮色苍茫

历史的变迁不可抗拒,虽然我也能理解何为沧海桑田,但这样的一位大名人,他的故居却变成了一片菜地,多少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失落。其实我很想了解到,他的故居何以变得了无痕迹,可惜我赶到此地的时间已是傍晚时分,展眼望去,田野中看不到任何的人影,而司机也完全对此一无所知,他只是沉湎于向我讲述着当地警察查身份证抓小姐的故事,虽然他也强调警察通过拦路查证也抓到过一些坏人,但显然这种正能量在司机嘴中讲述时,在语调上完全没有讲到抓小姐时兴奋。

天色渐晚,来不及到寺内一看

围着附近转了一圈儿,没有看到地基

他的这些八卦逸闻解了我一路上的岑寂,但眼前的这一刻,我更关心者,是为什么宋濂故居连个假古董都不建。我在各地的寻访中,看到许多的名人故居都是新近建造者,虽然我并不欣赏这种做法。其实细想,我的不赞同,反对的是拆真建假,因为有些地方觉得名人故居太过破烂,维修费用之高远不如拆平重建,在我看来,这种做法,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不尊重。如今这个地方倒是真的很尊重,平地就是平地,而就在平地上立一块文保牌,余外了无痕迹。可是我面对此况时,也同样没有了往日所赞誉的尊重历史之情,人真是个怪物,似乎怎么做都难令自己满意,我应该好好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9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