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作者:张 炜

图片:张 炜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珍藏的毕业照

我在孩提年少时念过好几个学校,但在我心中,唯有麻黄山中学才是我真正的母校。

对于一个没有直接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写母校的文章是不自信的。母校麻黄山中学,虽没有大学高大上,但它无疑就是我少年时代的知识圣殿。母校位于黄土高原的一个丘陵小镇,由于漫山遍野长着麻黄,故名麻黄山。麻黄山在盐池的最南端,离县城100公里左右,坐落在陕甘宁 “鸡鸣三省”的交界处,母校就依偎在它的怀抱,吮吸着这大地之乳,在时光的年轮里哺育了一批又一批农家子弟,这里即走出了将军,也走出了博士后。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我是1973年从别的学校转入母校,1975年凭推荐上的初中,1977年凭考试上了高中,没有麻黄山中学就没有我的初高中岁月。那年我15岁,对刚恢复的高考没什么认识,更不知高考对未来人生有什么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有明海、向东、陈清、海学、文臣、金海、开成、继承和我,还有我玉林、玉武小舅,当然还有女同学爱学、明巧呢。至今常有联系,有的同学几十年未曾谋面杳无音信。如今年过半百的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但我们和我们村庄的田埂与夕阳下的炊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麻黄山景色

上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建筑从西到东依次是食堂、宿舍和教室,那都是灰砖灰瓦的平房。听住校的同学讲,每天早自习后、中午和晚上吃饭的时候,食堂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冲锋陷阵的战场,抢位置,排队打饭,看校花美女。学军、建国个子小,插队之类的事,永远轮不上他们,高个子,身材魁梧的同学是大家心目中的勇士,满足青春期对食物的欲望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大的需求,每餐饭都是半斤八两的量,每月身上有那么几元生活费,防备家中带过来的咸菜不够时,可以在食堂买些菜下饭,最难忘的是食堂里那五分钱一瓢的白菜汤,能将米饭快送进口入胃,温饱产生的幸福感至今还津津乐道,令大家终身难忘。我们这些不住校的学生最羡慕的是住校的学生,人家吃过晚饭打篮球、踢足球,真是活蹦乱跳的,而我们放学回去还要挑水、扫粪、拔猪草......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离校28周年同学聚会

现在读高中的孩子真是幸福的,父母每月给的生活费都少不了千儿八百,食堂里丰富的菜品可挑挑拣拣,有的父母还要陪读。然而1979年前的那个时代,每个学生上学都会带一两个小菜坛子。记得继承前胸挂一坛子酸白菜,后背背一坛子咸猪肉,刚到宿舍就被同学们“瓜分”一空,一个月还要背一袋米交给学校食堂换饭票。背米和菜到学校有几十里的路程,为了省几里路的力气,那蜿蜒而又狭窄的羊肠小道好像无比漫长。如今咸菜也离开我们的一日三餐,但菜的味道却长留心坎,胃壁上恒久挂着那永不消逝的酸咸苦辣。

教室是灰砖灰瓦的人字梁平房,遇上秋连阴雨天还漏雨呢,冬天是寒冷的,窗外即使冰天雪地,教室里还是暖融融、静悄悄的,半夜后教室里也有烛光闪烁。一些懂事的同学在挑灯苦读,最后那盏熄灭的灯记得是占清同学。他利用煤油灯下的时光,几乎背下了教学参考资料里的每道题在第几页第几行。志远、学军、建国还参加了银南地区语文和数理化竞赛,学军获得了三等奖,建国也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当时对于一个乡镇中学来说那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三人也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宁夏的“名牌”大学,胜久、鸿久、文臣、维东、振堂、立新、文学和宝芹考上了中专学校,明海考上了军校,向东考上了石油学校。巧合的是考上学的同学兴高采烈地到县上体检和我们没考上学的去赵家湾修公路的同乘一辆卡车,当时沮丧的心情难以形容,恨不得地下有个缝钻进去。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麻黄山景色

现在每次见面聊起母校时光,都有一种香辣人生的滋味在心头。那时候有趣的故事很多很多,有文臣“倒骑毛驴”和“毛老三”俯身的故事,有开成、彦明“打土坷垃仗”吊进水窖里的故事,还有男女生“找对象”传递纸条的故事......。我经常上课偷看小说,,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和惩罚,同桌的维柱同学,常给我通风报信,老师进了教室他就提醒我,有一次教化学的陈老师上课,他竟然几次都没有推“醒”我,气得陈老师扇了我一巴掌,那真是很疼的一巴掌。有一次语文测验时我偷看同桌的题被胡老师发现了,当时就被纠起来罚站了一节课。

语文老师胡培业,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用他那特有方言尾音的普通话,教我们这些穷孩子一遍一遍朗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木兰诗》和《石壕吏》等......,给我印象很深,我特别喜欢他的语文课,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教政治的谢安利老师,总是让我们死记硬背政治原理,教我们认识事物一分为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一生受用匪浅。我最讨厌的数学课,几位老师都是一代名师,教几何的许广磊老师,教代数的张洪福老师,还有教化学的陈耀华老师和教物理的李荣老师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刻,他们对学生要求严格、苦口婆心、望子成龙犹如父母。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孩子想象空间是有限的,所谓的远大志向无非就是由吃农家饭变成商品粮,用张洪福老师的话说就是由穿草鞋变成穿皮鞋。不知道外面世界多大,只听说县城里很繁华,有高楼、有小汽车、有电影院、有电灯电话、宽敞的马路.....。

阔别母校40年了,今年我两次回到麻黄山。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青山依旧。母校却已是被人渐渐遗忘,变成废弃的院子了,然而门前的白杨树依然那么的茂盛,好像在努力地证明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这里孕育的希望……。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不忍看和不想看的心情交织在内心,母校像是我人生的滑铁卢,一位在此打过败仗的战士,何以见江东父老?高考落榜的纠结只有经历了一辈子也难改变。我知道这不是母校的错,母校对所有的寒门学子都是公平的。母校就像一位贫寒的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含辛茹苦,疼爱有加。十里八村无论是破衣烂衫的小子,只要来了,都不会冷眼相看。西山洼上的水塘,洗涮过我们劳动后身上的泥垢,朝霞伴着的朗朗书声和深夜寂静教室闪烁的煤油灯如今仍然是我脑海挥之不去的人生一景。我致敬母校的那段岁月和煤油灯光下老同学们恍恍惚惚的身影,无论离别多久多远,同窗之情无可替代,母校之爱与日月同辉,难割难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我只能借着回忆来温习。地球每天都在轨道上转,而那些年少时光却再也转不回来。一切终究会变成我们脑海中的回忆,永远烙印在心中。一切的一切,也无法表达我对母校的眷恋,只能追忆时光,让美好永恒。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张炜,笔名晓峰,男,宁夏盐池县人,先后在军队、政府部门任职,喜欢文字笔墨,热爱生活,陶冶情操,自得其乐。

散文:母校的记忆(宁夏 张 炜)

2020年第5期(总第05期)

编辑:平常心

2021年第05期(总第05期)

声明:作者原创首发,编辑邮箱:23885800@qq.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