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这是李白的诗,读懂李白系列(3)——骑鹅旅行记

这是李白的诗,读懂李白系列(3)——骑鹅旅行记

古诗五十九首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是一首相当有意思的诗。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搞清楚一个人。

卫叔卿这个人物,出自《神仙传》,故事长了点,我们只节录与本诗有关的一部分:

孝武皇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下,来集殿前。其人年可三十许,色如童子,羽衣星冠。帝乃惊问曰:“为谁?”答曰:“吾中山卫叔卿也。”帝曰:“子若是中山人,乃朕臣也,可前共语。”叔卿本意谒帝,谓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而帝今云是朕臣也,于是大失望,默然不应。忽焉不知所在。

后面还有一节,不可不录:

叔卿曰:“汝来何为?”度世曰:“帝甚恨前日仓卒,不得与父言语,今故遣使者梁伯,与度世共来,愿更得见父也。”叔卿曰:“前为太上所遣,欲诫帝以大灾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强梁自贵,不识真道,而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去耳。”

简单的说,卫叔卿是个仙人,他去见汉武帝,本来是想告诉他消灾解厄之道。

只是汉武帝对卫不够尊重,拿出君主对臣子的派头来对待他,卫叔卿当然很不高兴,直接玩失踪,就你这态度,我还不伺候了。

后来汉武帝又找到卫叔卿在人间的儿子卫度世,让他把老爸仙人请回来。

读者必须明白,故事这么讲只是为了方便告诉大家,卫叔卿来找汉武帝是为了什么,以及汉武帝因为不尊敬人才,失去了多么宝贵的机会。

否则卫叔卿露个面就消失,很多内幕谁来交待?

看了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会有点感觉了,何以李白神游仙境,偏偏见到的是卫叔卿。在神仙里,卫真不算有流量的,不过,他的故事,很合李白的口味。

在《神仙传》里,汉武帝后悔了,会去找卫叔卿的儿子;在现实里,唐玄宗可不会去找李白的儿子,就这一点上说,伯禽这儿子白养了。

这首诗,显然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叛军攻占了洛阳城,所以才会“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看起来,李白似乎是在同情饱受战火荼毒的百姓们,而我要指出的是,李大才子应该只是顺带着表示了一下同情,他的主要关注点不在这里。李白毕竟不是杜甫,他是一个相当自我或者说小我的诗人。

诗的前半段写得恍惚飘渺,是标准的游仙诗写法,也是李白的擅场所在。

莲花山当指华山莲花峰,我认为李白此时并不在长安,不过李白的心大约始终不远离长安,心为神之所,所以他的神游之旅从华山开始,也可以理解。

素手把芙蓉一句,又是典型的李白式想象。

李白习惯于突然插入一些若即若离的小细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又刻画得极其生动,这一点旁人确实不好学,因为如果这个小细节写得不精彩,插入这一笔的效果就会很糟糕,不如不写。

所以这个写法,难在两点,一是若即若离的尺度不好把握,往往写飘了很难收回来;二是对细节描写的要求很高,既要准确到位,还不能显出用力的痕迹。

我认为李白在细节上的精彩,其实不如杜甫,甚至也不如王维、李贺,但类似这种细节的写法,杜甫、王维很少这么去做;李贺倒是经常这么干,因而也常常被人诟病,远不如李白处理的随意而高妙。

在见到卫叔卿后,两人飞向更高处的仙界,来了出骑鹅旅行记,鸿雁可不就是野鹅嘛。无论如何,诗到这里,就要溢出一般游仙诗应有的范畴了,接下来将要表明,诗的主题,既不是修仙,更不在仙界。

前面写得越是仙风飘渺,最后这四句就越显得突兀而沉重。

如果我们把这理解为,诗人虽然企图去追求个体的高蹈,但又无法忘记世间的苦难,导致其心境或者梦境的矛盾冲突,当然是可以的。

李白原本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这样解读,卫叔卿就是一个面目模糊无足轻重的人物,理论上可以换作任何一个别的仙人。

而对于诗人与卫叔卿的双双出游,也只好理解为他作为仙界来客或新丁,还未能熟练掌握骑鹅技术,需要一个老司机来带带。

因此,如何理解卫叔卿,涉及到如何看待典故在诗里起到的作用,我以为典故最大的作用,在于通过一个简单的符号,关联出更复杂的意象或意义。在这首诗的语境里,卫叔卿其实具备足够丰富的内涵,即使不愿意承认他偏移了整个诗旨,他也将深深埋伏在李白的潜意识里。

李白生前,谪仙人的名气就已经很大了,而且他被唐玄宗召入宫里作翰林待诏,其身份和汉武帝招揽的方士差不多,或者说,汉武帝对待方士的规格,还要比唐玄宗对待李白这类文学弄臣要高。

但李白接近皇帝,难道就是为了混个帮闲文人的地位?他是有大胸襟大抱负的,虽然真给了他这个机会,他未必能有多大作为,但自负于文学才华的人,往往也会高估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李白在宫廷里过得很不如意,尽管顶着谪仙人的名头,但卫叔卿这样的真仙人尚且要被皇帝当臣子对待,他恐怕很快就发现,在皇帝心目中自己形同倡优般的地位,就更不要说施展什么政治抱负了。

离开唐玄宗的李白,正如离开汉武帝的卫叔卿,因为没有受到皇帝足够的尊重,是满怀怨气的。当时的明眼人,大约不难看出安禄山对唐廷潜在的威胁,安史之乱爆发后,可能许多怀才不遇者都难免有一种感觉,如果当时皇帝重用了我,自己是可以给皇帝指出这个心腹大患,并预先设法来解决的。

在李白眼里的历史大约就是这样:他黯然离开长安、离开那个最高权力中枢后,安史之乱终于无可挽回的爆发了,洛阳失陷了,潼关失陷了,长安失陷了,到处是胡人军队的铁蹄,到处是被流血沾污的原野,到处是那些穿着官服的豺狼们,最后这个关注点有点奇怪是不是?相比前两句,有点轻重不侔?说怪也不怪,不该冠缨的纷纷冠缨着,是因为那些真正应该冠缨的贤人或者仙人,被皇帝漠视了。

李白这首诗,他要写给的第一读者,不应该是那个叫李隆基的人么?遗憾的是,并没有人为他传达这位皇帝的悔意。

梦终将醒来。告别卫叔卿和野鹅的李白,将去拜谒永王李璘。既然皇帝不找我李白的儿子,那我去找皇帝的儿子,总可以了吧。李白毕竟当不了卫叔卿,他毕竟是个人,谪在凡间苦苦挣扎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z202206050746073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