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杜甫登高中因病戒酒的句子,杜甫登高中哪两句表现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

杜甫登高中因病戒酒的句子,杜甫登高中哪两句表现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

- 登高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的命运。苦恨:极其遗憾。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下。

译文: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着了白霜,穷愁潦倒心灰意冷,因病戒酒不能举杯。

杜甫的《登高》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物,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受尽折磨,但始终心系百姓关注苍生。被称作“诗圣”。《登高》是杜甫代表作,是他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遭逢战乱,触秋景而生悲情之作。

然而,杜甫伟大之处就在于尽管己身命途多舛,却能心系苍生,兼怀天下,就像这句诗。

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 《九日》是盛唐杜甫的七言律诗。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2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念亲人并且感慨当时国家的动乱,表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②。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

【注释】 ①渚:水中小洲。②百年:一生,此专指暮年。③苦恨:很恨,极恨。④新停浊酒杯: 当时杜甫因患肺病戒酒,故这样说。

【诗大意】 急风呼啸,天空高远,耳边不时传来峡中猿猴悲哀的叫声;在冷清的洲渚和白茫茫沙滩的上空,鸟群在盘旋飞翔。

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瑟秋风中纷纷飘下,望不见尽头的长江奔腾汹涌而来。

常年在万里之外客居,秋来更增添了悲愁; 暮年衰弱多病,现在又孤零零地独自登台。

时世艰困,遭遇艰辛,可恨这双鬓已变白; 穷途潦倒,狼狈不堪,偏又刚刚暂停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瞿塘峡的入口处。杜甫此时56岁,年老体衰,久客不归。这年重阳节扶病登高,看到萧瑟的秋景,触目伤怀,写下了这首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句写登高仰望,写山,七个字描绘了三种景物: 秋风急吹,天高气爽,峡中不断传来猿猴长啸之声,哀转欲绝,其中有目见,有耳闻。

第二句写登高俯视,写水,七个字亦描绘了三种景物: 清清的洲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来回飞翔,全是目见。

首联六种景物,都具有秋天的节令特征和三峡的地方特色,构成了一幅登高望远的幽美凄清图画,并在猿猴哀鸣和洲渚冷清的描绘中,传达了诗人凄凉哀伤的主观感受。

两句虽全是景语,不着一个情字,但情由景生,又情寓景中。

此联为对句,锱铢钧两,毫发不差,属对精严; 在语意上,则一仰一俯,一山一水,动荡流走,具工整灵动之妙。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的一、二句,从大处、远处落墨,进一步描写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

写山景,着重描绘萧瑟秋风中落叶发出的声响; 写江景,主要刻画汹涌奔腾的长江水势。

十四个字,把夔州附近特有的山水并胜、耳目兼摄的秋天景色充分地勾画出来了,宛如一幅形神毕肖的三峡秋景图。

“无边”和“不尽”,是登高望远时才有的感觉,以此分别形容“落木”和“长江”,显得意境开阔,从而在原本凄清的景色描写中增添了寥廓的成分; 在原本寓有的悲凉感情中夹杂了豪壮的色彩。

“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飘然而下和江水奔涌的气势,上接“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共同组成登高所见的壮观,而且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具有一种音韵之美。

这两句在结构上既承上,又启下,“落木”、“萧萧”加浓了秋意,于是直逼出诗人“悲秋” 的感慨,过渡到后面的诗句十分自然。

诗的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

颈联抒写自己长期漂泊,触景生悲和多病缠身、登高伤怀的凄苦心情。

十四个字包括了八层意思: 即他乡作客,万里之外作客,长期作客,悲秋之时作客; 重阳登台,独自登台,扶病登台,暮年登台。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渲染,最后落脚到“悲秋”与“登台”,和前面所写秋景相连,把诗人触发起的悲愁之意和孤独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的高度概括力。

此联形象性亦极强,虽全是情语,不着一个景字,但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秋风萧瑟、落叶纷纷的天气中,一个年老多病,拖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悲凉的心情,缓缓走上高台的老诗人的形象。

所以这一联又情中有景,情与景水乳交融。

尾联叙写自己艰难潦倒的遭遇和悲凉寂寞的情怀。

第七句紧承第五句,述说自己由于长期漂泊,备尝艰辛。

“艰难”二字,不仅指个人生活艰辛,而且指国家时局艰困。

本来这种状况正需自己努力来改变,可是两鬓染霜,白发日添,力不从心。

“苦恨”一词,写出了诗人因年老而无法使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改观的痛苦,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操。

第八句紧承第六句,写自己穷途潦倒,本来还可借酒浇愁,可是现在因病而戒酒,显然连重阳节的菊花酒也不能喝,既渲染悲愁无法靠酒来排遣而益增,又紧扣诗题“登高”。

前面六句写得飞扬震动,这两句以软冷之语收结,一张一弛,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自己曾说: “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这诗就取得了幽美的画意、浓郁的诗情与精严格律的和谐结合。

全诗初读一气呵成,似乎句句都不对,实则整齐匀称,句句都对。

此诗不但句子之间讲对仗,而且有的句中字与字之间也讲对仗,如第一句中 “天”对“风”,“高”对“急”,第二句中“沙”对“渚”,“白”对“清”。

此外,该诗的平仄粘缀也都符合诗律。

篇中凄清壮阔的画面,沉郁悲凉的感情,就是在这样格律细密、节奏顿挫、声调铿锵的诗句中传出的。

杨伦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卷十七),胡应麟更推该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 ·内编》卷五),这些评语虽然有些过誉,但《登高》确实是一首情景交融、用律精细的好诗。

登高望远,思古及今,容易伤情,感慨人生苦短,一世风流如云烟,终归化为乌有。

诗词名:登高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七律类型: --------------------------------------------------------------------------------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 [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27_76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诗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x202207180752096343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