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皎然,唐代皎然写饮茶歌,开创茶道,诗中饮茶三境界,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皎然,唐代皎然写饮茶歌,开创茶道,诗中饮茶三境界,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唐代诗人元稹写的这首七令-茶,生动有趣。诗人开门见山写出茶的形态:香叶、嫩芽。诗人和僧家都爱茶,品茶写诗,相得益彰,诗与茶,自古不分家。饮茶很讲究,茶的做法诗人说得简洁明了: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用白玉雕制的茶碾把茶饼碾碎,然后用红纱筛茶,过滤杂质。处理好的茶放在烹茶工具里面煎成金黄色,黄色的花蕊,诗人写得更为形象。煎好后的茶放置碗中冲泡,轻轻撇去茶碗中的浮沫。

诗的最后,诗人以浪漫的笔墨写出喝茶的妙处,夜里邀明月,晨前对朝霞。饮茶能提神,亦能醒酒,从古至今,有谁会不喜欢茶呢?

元稹诗里提到的茶道,来源于僧人皎然的一首饮茶歌。同属唐代的皎然,比元稹大了四十九岁。正是因为皎然将毕生精力致力于茶文化、茶道的开创、研究,元稹才能休闲地品茗写诗。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扎根于共同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建立于共同提倡新乐府的心有灵犀,以诗会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建立于对音乐的惺惺相惜,以琴会友。皎然与陆羽的友谊建立于一生扶持,风雨相助,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茶道和茶艺,以茶会友。

皎然俗家姓氏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爱茶,爱诗,乐善好施,资助陆羽完成《茶经》,一起研究、发扬茶文化,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造诣颇深,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师。

皎然在饮茶歌中写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首诗是皎然与湖州崔刺史一起饮茶时,即兴所作,可见其文思泉涌,才华过人。皎然在这首诗里,将饮茶的意义升华,品的是茶,体会的是人生。全诗从得到越人的赠茶开始写起。越州出产名贵的茶叶,生长于剡溪附近的茶树,茶叶味道尤其好。春天,采集茶树新生的茶叶嫩芽,放在茶具内烹煮。

剡溪乃年古水,溪流两旁风光旖旎,清静幽雅。曾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称。据史料记载,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在剡溪留下足迹,吟诗作赋。其中,便有李白的送我至剡溪,杜甫的剡溪蕴秀异,因此,剡溪”也被称为“唐诗之路”。

写实与浪漫同时存在,碰撞出神奇的火花。烹煮好后的茶,盛在白色茶碗中,飘着香气的茶汤,赛过天上神仙们饮用的仙琼。皎然用细腻的笔法详细、生动地描绘了剡溪名茶的作法,清新独特的香气,笔锋一转,用一饮、再饮、三饮的不同感受,写出品茶的境界,仿佛人生一场修行。

现代人饮茶常引用皎然诗中所写: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品茗一杯,需慢慢喝三口茶,茶的味道才能品味出来。三饮后的感受,也是层层递进,神清气爽、天地仿佛都充满温情,洗去杂念的感觉,仿佛从天而降的飞雨将微尘清洗干净。最后,人好像完全参悟得道,领悟全真,再也不必费尽心思破解烦恼。

皎然作为中国禅宗茶道的开创者,他认为他认为饮茶能让人凝神聚气、静心思考、消除杂念,即诗中提到的涤魂、清神。饮茶,能让人修身养性,让思想得到升华,是修道的门径,也是修身的根本。

诗的最后,引用晋朝毕卓的典故。

毕卓爱喝酒,是个酒徒。

有一天半夜里,他闻到远处飘来酒香,实在忍不住,便跟随着香气,跑到酒家偷喝人家的酒,不小心喝多了,不省人事。

店家的伙计们把他捆起来放到酒瓮边,想等到第二天,让掌柜的发落此人。

次日掌柜见到毕卓,哭笑不得,州郡“吏部郎”在自家店铺被捆起来,问题很棘手。

这件事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

和皎然一起安静饮茶的崔石,喝醉后也会狂歌一曲,让人诧异。谁能懂得通过饮茶可以得道?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明白。皎然认为饮茶是修行、悟道的捷径,细想起来,很有道理。

悟道的关键在于静心,让心宁静。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王维被称为诗佛,正是因为他心思沉静,能从繁杂的事务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写出一首首富含哲理的诗词,被誉为诗人中的哲学家。

皎然的性格与佛印有些相似,做事不拘泥于形式,做大事不拘小节,正是皎然的性格特点。

佛印与苏轼来往密切,一起湖上泛舟,一起赏月写诗。

皎然也与当时的颜真卿等名人、甚至朝廷权贵都有诗词往来。

隐居在湖州杼山妙喜寺的皎然,隐心不隐迹,更是与比他小13岁的陆羽成为忘年之交,两个人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茶道双璧。

通过品茶,可以让人有一种超然世外、物我两忘的境界。

自秦始皇以来,多少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耗尽人力物力,都以失败告终。

心不平静,即便身处幽静的山林也会心绪不宁,心绪不宁、烦恼不断的人又怎能身体健康、得以长寿呢?饮茶悟道写诗的皎然活到70岁。

山间修行的丘处机,以74岁高龄,风餐露宿,行程35000里,途经铁门关到达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拯救中原百姓。

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首诗,然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倾力相助,帮助好朋友、好兄弟陆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皎然,怎能不让人敬佩?

看到皎然,我不禁想起陶弘景。他隐居在曲山,喜欢松树,能辞朝市隐山中,爱种青松听好风。历史上很多隐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陶渊明爱菊花,林逋爱梅花,唐伯虎独爱桃花,丘处机对梨花情有独钟。

陶弘景在好友萧衍当皇帝以后开始隐居,这个人真是一股清流。

萧衍爱惜陶弘景的才华,更看重他的人品,多次劝说他出山,担任要职,都被陶弘景拒绝。

万般无奈之下,已经成为梁武帝的萧衍,派专人把写有国家要事的信件送到陶弘景隐居的深山。

陶弘景把自己的建议和计策写好,让使者捎回去。

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为自己的好友出谋划策,尽力辅佐,不求回报。

皎然给予陆羽的关爱,像兄长、似父亲,又如朋友,漫长的岁月里,温文儒雅的皎然给了陆羽最大的安全感。让孤苦无依、一生漂泊的陆羽有栖身之所。

相传,陆羽小时候被父母遗弃,是智积禅师收养了陆羽,他的童年在龙盖寺度过。从小没有父母垂爱的陆羽,性格有些敏感,又有点叛逆,不喜欢诵经,据说,陆羽因为调皮闯祸还被罚干活,修墙头、清理厕所之类又脏又累的活。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陆羽的姓氏和名字正是源自这句话。

鸿雁南飞,对对排成行,队列整齐,四面八方皆为通途。

于是,智积禅师灵感突至,给这孩子赐姓陆,名羽,字鸿渐。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因为长相难看被亲生父母遗弃的男孩,会被一群大雁用翅膀保护起来,连名字都与大雁戚戚相关。

他的一生,都与佛家有缘,被佛家所救,在寺院长大,后来遇到高僧皎然,更是被照顾得体贴周到,还写成著名的《茶经》。

陆羽一生坎坷,他十二岁时离开龙盖寺,当过丑角演员,后来幸运地被竟陵名士李齐物发现,李齐物慧眼识珠,爱才惜才,送他去学习。拜在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的陆羽,刻苦学习了七年,不再是当年的顽皮少年。

二十四岁的陆羽遇到比他大十三岁的皎然,两个人成了缁素忘年之交的好友。皎然的性格温暖宽厚,给了出身孤儿、缺乏关爱的陆羽最大的安全感。大爱无声,皎然对陆羽的关心、爱护,藏在生活琐事里。

写《茶经》离不开茶叶的种植。

茶叶怎样种植?有什么特点?什么时候的茶叶采集味道最佳?所有这些,没有千百次的尝试,根本不可能发现正确答案。

皎然在认识陆羽之前,曾游历名山大川,庐山、泰山、崂山、嵩山,这些名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苏南的每个角落,剡溪、天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皎然喜欢交友,每到一处,他便会拜访各地寺庙,与僧侣一起饮茶,品尝过各地的名茶。

唐代的寺院,有专门的茶堂,有专门的僧人烧水煮茶、招待施主。皎然精心研究佛门茶事,参禅悟道,他提议的禅茶被后人广为传颂。从皎然写的很多茶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茶知识的了解入木三分。

当陆羽认识皎然时,皎然已经是佛门茶道的精英。他高屋建瓴,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陆羽搭建了茶叶种植、管理、采集、制作、烹制一条完成的生产线。皎然之于陆羽,正如恩格斯之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商业奇才,他四处经商赚钱,给远方的马克思寄去支票,支持他写作。

皎然曾写过一本《茶觉》,已经失传。

但从唐代很多诗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们推崇皎然,也读过皎然的这本书。

皎然认为山、水与种植茶叶关系密切,他对茶叶观察得细致入微。

他在寄给裴方舟的诗里,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种植的环境,怎样管理茶树,气候对茶树的影响,什么时候采摘?他对茶的了解,无人能及,他写的茶诗,有深度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充满神韵。

原诗很长: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鴂鸣时芳草死, 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 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风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陆羽遇到皎然,何其幸也。陆羽再也不用四处漂泊,没有了衣食之忧,安心写作。皎然不仅为陆羽提供了上好的茶园,培养各种茶树,还为他准备各种器具,用以研究茶叶的烹制方法,有哪种茶具饮茶口感更好。

年轻气盛的陆羽有时候会写出不切实际的文字,纸上谈兵的肤浅总能被皎然一眼发现,他不但指出问题所在,还写诗戏谑一下: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爱之深、责之切。

《茶经》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严谨的著作,被人推崇,正是因为茶经的写作基于大量实践。

实践才能出真知。

神农尝试百草写下《神农百草经》,李时珍翻越万水千山,对每一位草药都亲自尝试,分析其效果、毒性、副作用,写成《本草纲目》。

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才找到最适合电灯的材料钨丝。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陆羽和皎然也不例外。

倘若皎然不出家,定然是商界奇才。他爱茶、懂茶,更善于经营茶叶。寺院的日常生活的维持,全依赖他,这样才免去陆羽的后顾之忧。据说,皎然曾专门为陆羽建设苕溪草堂。当时陆羽经常去各地游历考察,草堂变成了陆羽的栖息之所,温馨安静,非常适合写作。

晚年的陆羽写诗追忆皎然,情深意切,字字珠玑。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决,归来黄叶蔽师坟。

皎然出身高贵,他作为谢灵运的后代,身上有家族赋予的光环,也有别人体会不到的责任。出家前的皎然,肯定也是肩负重担,家人们希望他可以传承家族的兴旺,光耀门楣。我们无法考证皎然出家的原因。

出家后的皎然,爱诗,爱茶,爱禅,爱道,朋友遍天下,天下美景尽收眼底,花草树木都是他参禅的道具。

天上的白云,眼前的柳树美不胜收,远处的茶园长势喜人,皎然折柳削枝,悠闲自在。

他不在乎世俗的种种拘束,正因为他看得清,看得透,所以才没有是是非非的牵绊,不再为功名利禄劳累一生。

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皎然有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对佛学、道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的研究。他懂经营、擅管理,他有赚钱的才能却不爱财。他心思通透却不刻板,温柔醇厚、天下为公。正是因为皎然的无私付出,陆羽才能完成茶叶史上的巨著《茶经》。

皎然提倡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什么叫茶道?茶道的含义以及好处,他在饮茶歌里详细地阐述,他融合百家之优点,佛家的禅定,道家的修炼,儒家的礼,为皎然所以所用,开创大堂茶道先河。

唐代佛茶之风,佛禅茶道盛行,皎然功不可没。

原本打算在苏州安度晚年的陆羽,在听到恩师、好友、亲人皎然圆寂的消息时,受到沉重的打击,他毅然离开苏州,返回湖州,陪伴皎然。

陆羽死后葬在妙喜寺附近,苕溪潺潺似从前,草堂空无一人,山水依旧,默默怀念他们。远处,不知道是谁在高歌,空气里飘着熟悉的茶香,耳边是熟悉的歌声: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x202205290650080df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