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短语说说 比的介宾短语,比是介词还是连词?

比的介宾短语,比是介词还是连词?

比常作介词,不作连词。

如例,他的恩情比海深。

她的身材比门高。

句子主干悬恩情深,身材高。

比海,比门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限制后面的谓语深和高,表示比较的意义。

这是比价介词主要用法,但比可作动词用,也是径常表现的词性。

例如,我们比干劲,比成绩。

两人比一比等,比都是动词作谓语。

因而,要看比用在什么地方,作什么成分,就知道它是什么词性了。

但不会是连词。

比(than)既可做连词,也可以做介词。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是介词的对象或内容,一般都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的。

举几个例子体会一下:

在学校、比他、向北方、从北到南(宾语表介词的对象)

对这些问题、自从初中以来、按照要求(宾语表介词的内容)

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或补语。

应该是介词+宾语,宾语是名词或代词。

良曰长于臣,这句话属于文言倒装句式中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句子中,良,指张良,刘邦谋士,与项伯交好,故项伯连夜冒死送信。长,年长;于,介词,表比较,比,于臣,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长于臣,即于臣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良回答说(项伯)比我年长。

状语后置句

调整后为:

良曰于臣长。

译文:

张良说:他比我年龄大。

【答案】状语后置包括介宾短语的后置;而介宾短语后置仅仅是状语后置之一种。

【说明】在汉语语法刚要中,没有状语后置这一说法的——因为状语后置之后不再是状语,而是补语;而在英语等非汉语中,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谓语之后又是常态——既是常态,也就不存在“后置”之说。

——因此,笔者下面的回答,是“随问入俗”,基于对补语是后置状语的“暂时性和迁就性认可”。

要弄清状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的区别,只要先在逻辑上弄清状语和介宾短语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两者在句中的常态位置即可。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副词、形容词、方位名词、介宾短语都可以充当状语。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含代词)短语组成,用来修饰(在谓语之前)或补充说明(在谓语之后)充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

——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状语后置包括介宾短语的后置;而介宾短语后置仅仅是状语后置之一。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句一定是状语后置句,而状语后置句不一定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就是说把状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句看做两个集合,那么介宾短语后置句包含于状语后置句。

一般来说介宾短语在句中常作状语,所以常说的都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扩展资料:

状语后置的标志词有“以”、“于”、“乎”、“自”等。

介宾短语后置:介“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1、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谓语”战”的状语,应调整为”于长勺战”,翻译为 ”公与他一起乘车,在长勺作战”。

2、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谓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翻译为“用篆文、山脉、乌龟、飞鸟、野兽的形状装饰”。

3、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闻道也于吾先”,翻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也先于我”。

4、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贴窗花属于动宾短语类型。

动宾短语的组成是:动词+名词(代词),而这个短语中“贴”是动词,表示动作,“窗花”是名词,是动词“贴”动作所指向的事物,作动词的宾语,所以经过分析,这个短语就是一个规范的动宾短语,就像“踢足球”“吃苹果“采蘑菇””的组成一样,都是动宾短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t20220612231410b369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