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除夕是除旧迎新吗?除夕|愿新年,胜旧年!这些关于除夕的习俗,你都了解吗?

除夕是除旧迎新吗?除夕|愿新年,胜旧年!这些关于除夕的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称除夕,“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故又称除岁。“除夕”中的“除”字为“去、易、交替”之意,除夕寓除旧布新、月穷岁尽之意。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每年将尽之时,皇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此即“除夕”节令的由来。关于“除夕”一词,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不同地区,迎春接福,度过除夕的方式都各不相同,但这几个风俗却是除夕各项仪式中的重头戏,爸爸妈妈们,在带着孩子欢度除夕时,不妨为他们讲解来历,共度美好一天!

贴春联

在除夕前,各家各户都已经把应该完成的大扫除工作进行得差不多了。

而今天一大早,清洁干净的门楣上,就等待着春联的进驻了!

先别急着贴,如果孩子问其您关于春联的历史,您知道多少呢?

春联源于中国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诗。

宜春帖,是春联的起源之一。又名“春书”,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于门楣上。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载,当时立春日湘、鄂两地人们除了用彩色的绸布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外,还要写“宜春”二字贴在家中,即宜春帖,又称春帖。

桃符是春联的另一个起源。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櫑二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

在唐朝时,楹联开始出现。《敦煌遗书》就记载了一些楹联,带有吉祥寓意,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于《文史知识》1991年4月号一篇题为《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里提出这种说法,但直至现在仍未有实质证据证明这些对仗的句子是楹联或春联。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一说宋朝桃板为薄木版,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挂在门上,可画年画。桃符为长七八寸细木条,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因此春联应为桃板演变而来。

延祥诗也是春联来源之一。

又称春帖子、春帖子词、帖子词,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时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

延祥诗内容以描写景物、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为主,文字工丽,多为五言、七言绝句,周辉的《清波杂志》就提及欧阳修、苏轼的春帖子以规谏为主,司马光则作出楷式。

这些诗词会张贴于宫门以及宫苑各殿堂楼阁上,宋朝时很盛行。

后来的春联就是民间桃符、宜春帖与宫廷帖子词互相影响的产物,趋吉的宜春帖与避凶的桃符混合为一物,帖子词简化成了桃符的两句话,桃符简化成了帖子词的纸张书写粘贴。

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较发达,于是在宋代纸春联的载体就产生了,并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清朝时,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很普及。

当时的《燕京岁时记》就描述当时北京城自腊月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春联润笔,春联的颜色在当时有等级区分,民间的春联用朱笺或红纸,内廷或宗室则用缘以红边、蓝边的白纸。

此外还有其他的禁忌和限制,如未服满三年丧期的不能用红纸,死者为男性用青色,死者为女性用黄色,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也有男用蓝色、女用黄色。

梁章钜编写了春联专著《槛联丛话》,显示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贴春联时,按照对联的规矩,上联结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拼音里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结尾的字必须用平声(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记得把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门的左边哦!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北方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

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

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

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

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很多地方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

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

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

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

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

压岁钱

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都吓到大哭起来了,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宋朝压岁钱叫作“随年钱”,按小孩的年龄来发。另有一种特别的随年钱,宋朝后妃在年关近时要准备“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献给皇子皇女,挂在床头以镇压邪祟,祝皇子活到一百二十岁;这也是“吃百二”的来源。

有纪录在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始于清朝,《清嘉录》记载:“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献,谓之‘压岁盘’。

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

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

”清代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

至中华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代表“长命百岁”以示祝福。

有些人讲究红包的金额,必须为偶数,有别于在葬礼期间给予的奇数金额的“帛金”。

数字“八”取其谐音“发”,常有幸运的意思。

索讨红包的行为通常被称为“讨红包”,粤语称为“逗利是”。

已婚人士也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因为这将意味着发红包的人来年会有好运。

红包通常由已婚夫妇给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轻子女。

出于礼貌和习俗,晚辈会祝愿长辈在来年幸福、健康和好运。

有些地区的人,会存放红包在枕头底下,直至七日过后才会开封。

枕着红包睡七日,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年夜饭

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即是逢岁晚,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肴蔌),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食团年饭。

宋朝冬至主食为“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手擀面羹)、春盘。春盘亦为立春主食。年夜饭配屠苏酒;由长辈向晚辈敬酒,敬酒顺序自幼至长。

团年饭的食材和菜式多寓意吉祥,如广东取谐音“发财”“好市”的发菜和蚝豉,江淮地区的人们常会吃象征圆满、团圆的圆子(原材料和做法花样很多),北方人则吃象征元宝的饺子。除了以上菜色,通常还必须有一道鱼及一盘整条含根青菜(一般为菠菜),鱼象征“年年有鱼(余)”,整条青菜称“长年菜”,意味长寿。

另外,北方人会在年夜饭的某几颗饺子里包入硬币,吃到包有硬币饺子的人意味今年会财运亨通。日本则会吃象征长寿、称为年越荞麦的荞麦面。

按习俗,吃完饭以后不能碗底、盘底“见天”,要留下一部分,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吃年夜饭时,记得给孩子讲讲不同食物代表的吉祥寓意哦!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广东地区和松沪地区的有所不同。

?包饺子:中国北方省份的过年风俗,饺子形状像元宝,而且宋朝银票叫交子,所以人们认为过年包饺子会带来财气。

?春卷,为了迎新春而卷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征喜气的到来。

?汤圆,取团圆之意,江淮、江浙及华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节必备的食品。

?捞起鱼生:南洋风俗,流行于星马一带,取“风生水起”之意。

?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萝卜:是黑龙江地区立春习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年粽:是四川、江苏等中国南方地区的粽子,俗称年粽。

?火锅、姜母鸭、烧酒鸡:是台湾地区的习俗之一,象征团圆。

守岁

吃过年夜饭,领过压岁钱后,已近深夜,这时晚辈要为父母及长者“守岁”,不能上床睡觉,熬夜到天亮。

守岁可追溯至南北朝,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有守岁的诗文。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日本、越南、台湾,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除了守岁之外,除夕之夜,尚有辞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述的就是守岁时的情景。

据说,通宵守夜,可以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古时守岁,不同的人“守”的含义不同:上了年纪的人守岁,是“辞旧岁”,为的是守住即将过去一年中的最后时光,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一方面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为了和父母长辈一起守住时光,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

守岁,是对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也是对将到来新年的满怀希望。

这些习俗的来由,您都学会了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r20220505003209bc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