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名句大全 伶官传序语言长短句,伶官传序的名句?

伶官传序语言长短句,伶官传序的名句?

《伶官传序》的名句主要就是三句: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点明了本文的论点,那就是“事在人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兴盛强大需要努力劳苦,国家败亡大多都是由于安逸享乐。意在提醒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

3、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说的就是“不要忽视小事,小事不小”。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处于忧患中的人,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

同样,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弱点,不会任由弱点继续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不断进步。

相反,缺乏忧患意识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现存的环境,觉察不到弊病和弱点,导致弱点的滋生而阻碍了人的进步。

所谓“祸患多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句俗话这样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它形象地说出“ 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

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

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

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

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

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

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3、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 伶官传序中的三个名句和感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于忧患中的人,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

同样,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弱点,不会任由弱点继续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不断进步。相反,缺乏忧患意识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现存的环境,觉察不到弊病和弱点,导致弱点的滋生而阻碍了人的进步。

所谓“祸患多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句俗话这样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形象地说出“ 祸患常积于忽微”。

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

《伶官传序》中描写李存勖强盛时的句子为: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宋代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骈入散、用散破骈的语句有很多,试举例说明如下:

1、用骈入散。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骈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

2、用散破骈。

在骈句之后,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等散句煞尾,形成了骈散结合的文章风格。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是骈句,“何其衰也”是感叹句,连同后面的疑问句都是散句。

又如:“《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连着两个骈句,后面加上一个散句。

前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色彩,这与骈散结合的句式有很大关系。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

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在写作特色上,具有“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和“平易自然,简约凝练”三个特点:

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的文章,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

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上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

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伶官传序》 名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启示: 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

然而蝼蚁等微生物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塌掉了。

百年巨树,雷击山崩不能毁其生命,可谓顽强不屈,但是微小而脆弱的甲虫却能咬破树皮,吃干树干。

微小的攻击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忽视它却造成致命伤害,即使是强大的事物亦难免于难。

因此,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小而大,终归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伶官传序》结尾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三句话中,前两句属于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具体来说,第一句属于介宾结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夫祸患常于忽微积;第二句属于被动句,于,表被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生的祸常常是从细微处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被自己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这样吗?

反问句式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意思是: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

我认为是这句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意思是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作者胸臆仍未尽抒,又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样一个论点,令读者的认识随着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让我们以历史的教训中受到更加深刻的启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o202209252102114097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