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古代婚姻媒妁之言,男女成婚为什么非得“媒灼之言”?古人大智慧,现代人不懂

古代婚姻媒妁之言,男女成婚为什么非得“媒灼之言”?古人大智慧,现代人不懂

如今提倡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男女双方只要看对了眼,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分分钟都可以到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早就不是稀奇事。

即便有人羞涩腼腆,又或者生活圈子局限,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伴侣。父母以及亲朋好友也会热心帮忙介绍异性朋友,拿着一沓照片任你挑选,直到你满意为止。

不管是自己寻找,还是别人介绍,如今的婚姻主体都是以男女双方的意见为准。只要这两位不同意,别说父母,就算天王老子也未必能够撮合在一起。

现代人觉得婚姻是自己的事,由自己决定理所当然,但在古代,不知道多少人,就为了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妻子),英雄气短郁终身,香魂一缕随风散。

为啥呢?

问题就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话上。在婚姻方面,尤其是初婚,基本上没有任何绝对的权利。

这是大家长意识作怪吗?不,这是无数教训换来的经验。

要弄清这个有趣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谁说的这句话。

《孟子·滕文公下》有这么一段话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这句话简单说,孟子祝福所有男子长大有妻子,女子长大有丈夫。但男女如果不经过父母许可和媒人的说合,就私自相会,父母和其他人都会看不起,被社会鄙视不齿。

孟圣都这样说,后人岂能不照办?所以“男女相爱私奔”仅仅出现在书生异想天开的小说里,谁要真这么做,不是悲剧就是笑柄,连自己带后代一辈子都难抬起头。

孟子为什么阻拦男女自由恋爱呢?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呢?

不,孟子之所以这样“绝情”,在站在更高的社会层面去解读婚姻大事,对整个人类社会负责。

很多人认为所谓“媒妁之言”就是媒人撮合婚姻,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媒”和“妁”是两个不同的工作,相辅相成。

《说文解字》说:“媒,谋也,谋合二姓。

由此可见,所谓“媒”有谋划媒介的意思,放在婚姻一事上就是谋合二姓以成婚姻(古人很久已经认识到优生优育的问题,同姓不成婚)。

《说文解字》:“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所谓“妁”就是思量理顺斟酌,放在婚姻里,就是对比二姓男女的家门背景,以及年龄生辰,综合考虑是否般配。

这么一解释,大家就应该明白,“媒”和“妁”最初乃是两人,“媒”负责谋合,“妁”负责验证,职责清晰,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合二为一,不再细分,而统称为“媒妁”。

古代和现代不同,信息获取非常有限,一没有网络,二没有私家侦探,仅仅通过男女方的单向调查,很难全面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及是否有隐疾等重大问题。很难保证子女未来婚姻美满稳定。

所以既然自己难以胜任,就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将婚姻委托给第三方两个人完成,一个负责根据要求提供筛选名单,一个负责审核验证,相当于双重保险,不仅是对儿女婚姻大事的重视,更是对家族子孙后代的负责。相比之下,个人的意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古人寿命短,为了延续后代,往往在十八岁的时候就会结婚生子。这个年龄严格意义上还是青春期,对男女之事懵懵懂懂,如同干柴烈火,一擦就着火。《白虎通义》的解释是:“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何?远耻防淫佚也。

在古人看来,不让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为了他们好,年少无知容易冲动,一不小心就会犯下一生后悔的错误,杜绝男女交往,把婚姻大事交给媒婆,父母用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作为最后一道关卡,替子女选择,不仅可以是最佳方案,既维护女性的利益,更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诗经·南山》中有这样两句诗:“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样的前提下,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未来,以及人类延续的重大问题,必须以“明媒正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尊礼重礼,从私事上升到家事、国事的层面。没有媒人传达婚姻之意,青年男女甚至连互相知名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事关重大,为了防止弄虚作假,古代媒人大多都是官媒,必须经过官府批准,才能从事做媒。每年还要评估考核,但凡贪财,哄骗男女双方,则会吊销资格,遇到人口凋零的时期,如果存在大量适龄未婚男女,导致人口出生率偏低,不光未婚男女双方家长会被重罚,媒婆也会挨板子。

所谓能力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媒婆看似光鲜其实出力不讨好,绝不是一句假话。

人生三大重要事,一是生,二是婚,三是死。生由父母决定,死由天决定归于地,唯独与自己一生幸福最相关的婚姻,也掌握在别人手中,古人活得实在不容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n202209270416095fd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