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真味|元宵节:吃颗汤圆,来年团圆

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真味|元宵节:吃颗汤圆,来年团圆

虽然春节放假就只有一个礼拜,然而收心却是在元宵之后。

元宵是一年中,真正放空而放松的时刻,过年都没有这么热闹。过年时都在厨房间里忙碌,忙着接待客人,出门拜年。元宵节时,才想起来把自己梳妆打扮一下,出门赏灯。

灯会是元宵节重要的活动内容,大到城隍庙,小到自己家里,元宵灯要有。

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到了汉代,元宵燃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

唐玄宗时,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定为国家假日,官署停止办公而观灯。

宋代,从太祖乾德五年开始,把元宵节放灯活动写进法律,上元放灯由原来的三夜增至五夜,灯的样式更加丰富。

明代则要连续张灯十天,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娱乐活动的高潮。

这么热闹的时候,文人的诗句是一定要有的,诗歌是生活的浓缩,是平淡日子的提亮色。关于元宵的诗句,也是数不胜数,精彩非凡:

宋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宋代,平常身于闺中的女子也可以走上街头一饱眼福,这就为青年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那会,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之称。于是,也就有了大诗人笔下的绝唱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姜白石的《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夜幕已深,还有人在呼唤着卖汤圆。不知是节日未尽兴,还是生活的艰辛。

城市里过元宵节,除了一家人团圆共赏灯会,吃汤圆。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不过在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元宵节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浙江宁海闹元宵是以抬鼓亭、舞狮子、踏彩船、放铳花、祭祖先为主要形式的行会活动。现宁海县所辖的前童古镇、黄坛镇还保留有元宵行会习俗,尤以明中叶流传至今的前童元宵行会最为著名,已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而云和的讨火种民俗活动,似乎与更古老的远古建立着联系。“讨火种”活动在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举行,沿袭自古确立的程序,具体分为:祭神、祷祝火局、讨火种、接新火、吃仙娘饭、看酬神戏、阅城送火、散神熄火等内容。

活动期间,鼓乐齐鸣,华盖彩旗飘摇,仪仗规范,还有民间戏剧、舞龙表演等,来自周边近40个村落的群众近万人自发参与,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民俗盛会,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华夏九州,地大物博,元宵节的”台柱子”汤圆,在南北各地都各有不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门,聚在一起,聊起食物的时候,都会畅怀大笑。

你们的汤圆,怎么包着肉?甜的汤圆多不好吃?在大家的心里,家乡的汤圆最好吃,最正宗。然而,人口的流动,城市文化的融合,已经让我们欣然接受四海为一家。

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其中有“元宵煮食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

吃元宵有“团团圆圆”的吉祥意思,元宵已成为元宵节必吃的应节食品,因此在叫法上便直接称“元宵”了,而现在南方依然称为“汤圆”。

敢开店卖汤圆的,必定是高手啊。煮汤圆太难了。一不小心,糯米粉全化在汤水里了。如果是妈妈做多了,放在冰冻里的汤圆,再拿出来煮,就更加考验厨师的水准。

分享一个完美煮汤圆的方法:

先把要煮的汤圆准备好,要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也不用提前解冻。

取一锅,倒入适量水,水最好稍微多一点,煮至温热时,这时候的温度大概在30-40度左右,加入一勺白砂糖或者盐,(要是咸汤圆就加盐,甜汤圆就加糖)用勺子搅拌一下,让糖或者盐快速融化。水中加白砂糖或者盐,水的浓度就会上升,汤圆就不会吸收过多的水,所以煮出来的汤圆不易破皮、不易粘锅。

等锅中的水煮至底部开始出现小泡泡时,把准备好的汤圆放入锅中。开水下锅温差太大,很容易破裂。有人冷水下锅为了温度与汤圆一致,却忽视了汤圆在冷水中浸泡时间长,容易泡烂。

汤圆下锅后,用勺子的背面沿着锅的周围慢慢轻轻搅动汤圆,防止汤圆互相粘到一起或者粘到锅底。

大火把汤圆煮开后,就可以把火转至中小火,让水一直保持微沸状态,就是水保持似滚而又不会一直大 滚的状态。

煮到汤圆表面光滑、浮于水面,用筷子按时富有弹性即可。这样煮的话中间也无需再加冷水。有人喜欢在煮的过程中加冷水,其实这样煮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中途加冷水。

今年的元宵,在家里陪孩子做花灯,包汤圆吧。吃颗汤圆,来年团圆。

作者:嘉贺,毕业于广告学专业,从事互联网策划多年。近几年从事全职妈妈。喜欢传统文化,深耕书法,古琴,喜爱用文字表达生活。曾是百草箱国医四班学员。

国医十一班招生中

学点中医 守护一家人的健康

(点击)

赖世伦老师遵师嘱托于2005年回国,2006年创办百草箱至今。秉承“办教育就是要牺牲自己”的精神,投身传统中医、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事业中。

风雨十四载,也是百草箱的公益十四年,平台所有的课程活动结余均投入到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和推广的相关公益慈善项目中。2020年成立百草箱专项公益基金,愿携更多有识之士,践行大医“普救众生含灵之苦”的精神,以医济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i20220926161007e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