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勤劳是一种美德是积极的生活状态,勤劳是一种美德,是积极的生活状态,勤则不匮更是一种忧患意识

勤劳是一种美德是积极的生活状态,勤劳是一种美德,是积极的生活状态,勤则不匮更是一种忧患意识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你们好!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宣公·宣公十二年》,那一年晋楚两个大国第二次为了中原霸主之位发生邲之战,楚庄王再一次派兵围困郑国,晋国在荀林父的带领下救郑。

当时晋国还是中原霸主地位,作战之前,晋国发生过一次争议,当时并不主张与楚庄王硬碰硬的栾书提出观点:他认为楚庄王现在正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而且让老百姓都保持这样的意识,不存在骄兵一说。

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左传·宣公·宣公十二年》

勤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忧患意识。同学们现在生活条件都很好,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自己好好读书,把书念好,至于劳动嘛,到时可以花钱请人,因为劳动太占时间了,我们得把时间挤出来好好学习。

这让我想起了“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陈蕃,或许他就是认为不用劳动专心读书的鼻祖吧,我也知道我说了上面的,很多同学就会拿他的事例来反驳我。

当年陈蕃15岁,比我们稍小一点,他和很多同学一样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不爱劳动,整个房间和鸡窝差不多。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好朋友薛勤看到他这个样子,忍不住开口说了一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结果陈蕃就说了上面这句话。

陈蕃作为东汉名臣,他的成功似乎也说明不劳动的确是可以的,只要志在天下,小事不用管。

但同学们你们可能不知道陈蕃的最后结局。

陈蕃入朝为官之后,成了名士之榜样。

当年窦太后很宠信宦官,作为正直的陈蕃自然想除去这群宦官。

但是只管大事,不管小事的陈蕃行事却不慎密,他过分地相信自己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干掉这些宦官。

所以他没有计划周全就直接跟窦太后说要除掉宦官。

他自信的能力就在于他觉得他对太后有功。

结果窦太后根本没有采纳,消息走漏,七十多岁的陈蕃被宦官先下手,最终在重兵的围困中被杀。他的儿子被人拼死护着逃过一难。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64章中谈到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都是起源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没有累土怎么可能有九层高台呢?没有走出第一步,怎么可能有千里之行呢?

陈蕃这种不爱劳动,不爱整理,只关心天下大事,的确胸怀大志,但却也给他的性格中造成了一种缺陷,那就是做事不慎密,粗枝大叶,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他最后功败身死。

同学们,不要小看劳动这件事,不要认为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管,这不是不爱劳动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你的性格和思考方式的形成的问题。

同学们,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一为自己求谋生,二为社会作贡献,三为国家谋强盛。

但凡事都得一步一步来,如果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连自己都管理不好,那谈什么去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呢?所以不爱劳动不是小事,是大事,是一件和读书一样重要的事情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幸运,因为我们的父母承担我们生活的一切,我们几乎都可以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地步。我们的社会也很完善,肚子饿了可以叫外卖,买东西也有网购,打扫有钟点工,完全可以做到不用自己亲自动手。

但是同学们,这一种生活方式万一有一天被打破了呢?如果有一天你远行到一个地方,那里没有这么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那你该怎么办呢?

或许那个时候你才发现你的生活能力真的很弱,几乎接近于零。同学们你不爱劳动,那等于说探险之类的很多年轻人玩的事,你可能也就无缘了。你也很可能无法千里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可能是奢望,这一切源于你对劳动的厌恶。

所以同学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一种忧患意识怎么可以丢掉呢?人生处处存未知,而未知又是对我们有很大吸引力,难道不是吗?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我们高中的学习,每一位同学都觉得很辛苦,大家都很拼命,但是一根橡皮筋拉直了,拉上三年,它就不会缩回来了,橡皮筋也就不是橡皮筋了,因为没有弹性了。我们一直拼命学习,不懂得劳逸结合,那么也会像这根橡皮筋一样失去活动。

读书是脑力劳动,干活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轮流那才叫做劳逸结合。读书累了正好可以通过整理房间等劳动作为休息,顺便还能活动一下四肢,这不是很好的组合吗?

所以同学们你有什么理由去鄙视劳动,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劳动呢?劳动百利而无一害啊!

从今天开始,立即行动吧。

加油,我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不畏高考成长可见#

这是知常容根据下面题目写的高考作文,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h20220507135605d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