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描写苏州天气的句子,苏州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

描写苏州天气的句子,苏州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

我在苏州呆了十几年了,对于苏州天气还是比较了解的,苏州春天非常舒适,比较暖和适合一家人游玩,夏天就相对较热,而且每年夏天都有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梅雨季节,去年就是40多天才出梅雨,那个天气潮湿连阴天下雨地板砖和墙上都是水,拖地都不干,我刚开始几年都不太适应,现在适应多了。

秋天也还好比较暖和,冬天又是一个难熬的季节,冬天阴冷潮湿,洗的衣服不会干,需要烘干机,还有被子连阴天没法晒,比较难受的理解。总之来苏州最好选择春天和秋天游玩,雨比较少,而且天气不冷不热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苏州全年平均温度是 15℃ ~ 22℃。

白天平均22℃,建议穿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T恤衫、薄牛仔衫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

夜间平均 15℃ ,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

7月均温28℃。

苏州气候概况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

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

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

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

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1、辐射和日照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

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

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年份1967年为2357.6小时,最少年份1952年为 l630.4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 l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

日照时数的月 ,总量2月份最少,仅 l19.1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

以后又逐渐减少。

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9月份略有回升, l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2、气温(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

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

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

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一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0℃,最低为1980年的14.9℃,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2.1℃。

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

气温的平均年较差为25.2℃。

春季(3?5月)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14.2℃,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

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

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

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的“倒春寒”天气。

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

7月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月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日最高气温>30℃的酷暑天气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年,苏州市日最高气温>38℃的仅有9年。

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

9月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年有4?5天日最高气温>30℃,有的年份整个9月上旬日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出现>35.O℃的日数较少,为7年一遇。

但是95年9月2日~9月7日出现了连续6日的高温天气。

由于冷空气势力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

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势力,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日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月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在全年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中冬季占了93%。

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

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时期,平均日气温3.0℃;平均最低气温-0.1℃;日最低气温<-8℃的严寒天气大都在1月份,平均2?3年一遇。

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

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

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

地处太湖边的东山站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出0.8℃.比北部各县(市)高 l℃以上,这种在广阔水体影响下的小气候为沿湖地区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县,因而形成了“城市热岛”。

市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曰数比南部的吴江多1.1天,比东南部的昆山多3.5天。

3、降水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灾有107次。

从三国至1949年由雨涝引起的太湖水溢为20次,平均84年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年一遇。

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年代多于少雨干旱年代。

如将冷暖变化一起考虑,则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进行,其周期长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年(1875一1998年)中,苏州市有四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

三个多雨期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20世纪10年代、40年代及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约1200一1250毫米;三个少雨期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平均年降水量约900?980毫米。

据1924一1995年的资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

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

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

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

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降水量、降水日数逐月增多。

常年春季降水总量为278毫米,最多年份的1967年达486毫米,最少年份的1971年仅180毫米。

春季平均降水日为36.3天。

夏季常年季降水总量为420毫米,为各季降水量之首。

最多的年份民国30年为760毫米,最少的年份民国23年为l16毫米。

夏季平均降水曰为34.8天,最多的1989年有55天,最少的民国23年只有22天。

秋季常年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年悬殊较大,最多的1962年为627毫米,最少的民国21年仅45毫米。

秋季平均降水日为27天,是全年降水日数最少的季节。

但多的年份也有42天。

冬季降水总量为144毫米,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多的年份如1953年有302毫米,少的年份如1985年仅42毫米。

冬季平均降水日为27.1天,最多的1968年有48天,最少的1962年仅10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日数为18天,出现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米。

连续无降水最长日数为66天,出现在1973年 l1月9日--1974年1月13日。

平均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为 11.8毫米/日;冬季最小,为6.5毫米/日。

6月份是全年降水强度最大的月份,强度为12.7毫米/日;日降水最太强度为343毫米/日,出现在1962年9月6日。

年降水变率为17%,以冬季的降水变率为最大,达34%;春季最小为24%。

月降水变率以10月份最大,为68%;6月份最小为36%。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

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 l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

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年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年度及1970--1971年度无雪日。

降雪的年分布,1月份平均为2.7天,2月份平均为1.2天。

1984年1月17--19日连续3天共降雪62,3毫米,为百年罕见的大雪。

全市l米以上的电信线路因断杆、倒杆使通信中断,不少高压电线先后跳闸停电,输电线被大雪压断。

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还发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1984年1月18日降雪47.5毫米,为日降雪量最大记录。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无积雪日。

积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积雪日最迟的为1976年3月19日。

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苏州[中国]参考气候资料 气候资料 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气温 (摄氏度) 1961-1990 7.7 8.6 12.7 18.6 23.5 27.2 31.6 31.5 27.2 22.3 16.7 10.6 平均气温 (摄氏度) 1961-1990 3.7 4.6 8.5 14.2 19.2 23.4 27.8 27.7 23.6 18.3 12.4 6.1 平均最低气温 (摄氏度) 1961-1990 0.5 1.5 5.1 10.6 15.7 20.3 24.8 24.7 20.5 14.7 8.6 2.4 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9.0 58.8 81.2 102.3 114.5 152.0 128.2 133.0 155.6 60.5 51.2 34.7 降雨日数* 1961-1990 6.0 7.4 9.4 10.0 9.6 10.3 8.7 7.6 9.0 5.9 5.1 4.7 日平均日照 (小时) 1961-1990 4.4 4.2 4.5 5.1 5.6 5.4 7.5 7.8 5.4 5.2 5.0 4.8 注:降雨日表示日降雨量不少於 1.0 毫米

8月三伏天最热。

气候:

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温带海洋性气候本质上属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特征与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与温带季风不同的是,冬季时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来自西伯利亚的季风区在经过亚欧大陆东岸时会被沿海的气流所阻隔少量季风,当完全到达该沿海边缘就会被一定削弱,从而使其在全年中的温度不会相差太大。

由于所处于沿海,受热带暖流的影响让整个沿海地区的季风会始终处于湿潮之感,因而从气候变化上的幅度并不大。从该具有海洋性季风的气候深入内陆仅十公里后,海洋性质则消失,转化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只在中国的青岛、大连和俄罗斯一些该地区沿海城市才有这种季风特性。

扩展资料:

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进入高发期。在许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劳作才容易中暑。对此,重庆大坪三院杨国汉教授提醒大家,其实在高温且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人体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而频繁穿梭于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者,更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杨教授说,不要以为只要避开阳光,就可幸免于“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只要是在高温、通风不良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呆久了,同样容易“中招”。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保持通风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很多都有空调,空间过于密闭,而且气温与室外的高温反差很大。杨教授指出,人们频繁在室外的高温环境和室内的低温环境中往返,机体忽热忽冷调节不过来,就很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大热天人们在室外行走时,皮肤上的汗腺大开,突然进入到十几二十摄氏度的空调环境中,这时体内的暑热还没来得及排完,寒气就突然袭来,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和病症。

另外,过于贪恋冰冷食物会引起的肠胃不适,长期吹电风扇、洗冷水澡来降温,都易引发暑湿感冒和各种毛病。这些都是暑湿引起的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现。

防暑祛湿:藿香正气液最适用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曝晒中暑已经大大减少,然而吹空调,吹电风扇,吃冷饮等人工过度降温方式,导致暑、寒、湿等多种邪气伤人,出现暑热头晕、热伤风、肠胃不适等多种疾病的人却越来越多。

从中医来讲,这些人群多是“内湿外热”的病理症状,所以用传统的藿香正气制剂如太极藿香正气液来解暑,就再合适不过了。

太极藿香正气液是运用藿香、厚朴等具备挥发、升腾作用的药物,通过中药芳香疗法,把人体中暑后“内湿外热”的封闭病理体系打开,挥散掉体内的湿气、抵御体外的热气,这样五脏六腑的运行功能就能恢复正常,人体就可正常排汗了,中暑症状也就很快消失。

需要提醒的是,藿香剂型很多,液体制剂液起效最快,对治疗暑热疾病更合适。而且“液”不含有酒精,对人群没有限制,男女老幼皆宜,开车也不会酒驾。

三伏养生:扶阳去火,多酸多甘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另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同时,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也是夏季良品。

这怎么说呢,天壤之别吧,不能做比较,广东那边的气候属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下完大雨立刻就能见到太阳,有的时候还是,出大太阳,下大雨,比较养人,但是苏州这边天气变化多端,说冷,能冻死你,说热,能热死你,呆着太难受了,唉,没办法,谁让来到这了呢

广东的地理位置纬度比较靠近赤道,属于亚热带地区,广东的天气一年四季都比较温暖。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去年春节去广东,当时就是从苏州出发的,苏州这边当时温度在5度左右,出发这几天还下了雪。

我是自己开车过去的,一路上感受到了从北到南的温度差距,中途穿过浙江江西然后进入广东省内,刚进广东省是早上7点,但是还没有感觉到温度的上升,直到太阳升起阳光照耀,明显感觉到车里温度的上升,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身上又穿着棉衣更加难受。

于是立马在下一个服务区停下车,脱了衣服。

苏州四季分明,风景美丽,广州非常闷热,没有冬季

广东和苏州属于不同的气候,两者存在不小的差异: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

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

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从舒适度来讲,苏州较广东更舒适一些,气候更温润一些,苏州女子的皮肤也更细腻,白皙,所以苏州自古就是盛产美女的地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沁,刘嘉玲,白雪都是苏州人。

苏州天气和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的天气差不了多少的,具体两城市的天气情况如下:

苏州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是:

2月18日苏州天气:多云转晴,气温4℃~-1℃,北风3-4级/西南风3-4级

2月19日苏州天气:晴转多云,气温7℃~1℃,西南风3-4级/南风3-4级

2月20日3天后苏州天气:多云转阴,气温10℃~3℃,南风3-4级

2月21日苏州天气:多云转阴,气温14℃~6℃,南风3-4级

2月22日苏州天气:阴转多云,气温12℃~6℃,东南风3-4级

2月23日苏州天气:多云,气温16℃,南风3-4级

郑州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是:

2月18日郑州天气:晴,气温8℃~-3℃,无持续风向微风

2月19日郑州天气:晴,气温12℃~0℃,无持续风向微风

2月20日郑州天气:晴,气温16℃~2℃,无持续风向微风

2月21日郑州天气:多云转晴,气温13℃~4℃,无持续风向微风

2月22日5天后郑州天气:晴,气温17℃~2℃,无持续风向微风

2月23日郑州天气:多云,气温15℃,无持续风向微风

苏州和郑洲的气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苏州气候宜人,湿度高

朋友:我找的是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1、辐射和日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年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4348.9焦耳/平方米。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月份,月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2、气温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一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0℃,最低为1980年的14.9℃,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2.1℃。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气温的平均年较差为25.2℃。

气温平均日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4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为8.5℃;而7、8月份则最小,为6.8℃。

3、降水

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年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年的1300多年中,大水灾有107次。

据1924一1995年的资料分析,常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年降水日125天。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80年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年仅80天。

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日数为18天,出现在1969年6月30日--7月17日,降水量154毫

米。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年度有22天,但也有8年无积雪日。积雪初日最早是1985年12月10日,积雪日最迟的为1976年3月19日。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9日。

苏州的夏天要热到10月份。

由于入秋之后手秋老虎的影响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真正凉快下来至少是10月末或是11月初这是时间。就以往数据看苏州10月10日之前,天气偶尔最高温度还是经常达到30度左右,看个人体质不同10月10日到30日左右,苏州天气温度一般保持在最低温度15度到18度,最高温度保持在24度到28度。

苏州往后只会越来越热,城市多处河流断流,绿水青山再也不见,要经济必须要牺牲环境,汽车尾气,工业排放,人口基数增大,不停的回收土地造厂,农业土地流失,今年预计高温天气持续到中秋节才能慢慢变凉,人类再不重视,未来几年,只会越来越热,天灾人祸,

苏州的雨季来了,就在现在的三四月份是雨量很多的时候,江南烟雨朦胧中,最是清明时节里,前几天的大雨你们也感受到了吧,最多一天下了100毫米的雨水,一整天都在下雨,仿佛天都要漏了一般,呆在家里都感觉湿漉漉的阴冷阴冷的。

还有就是到了梅雨季节,最简单的就是在杨梅成熟的时候,那也是整天的雨,但那时是天很热了,湿度大,又热又湿的,衣服仿佛都要粘在身上的,很热但汗又出不来的样子,很难过的,空调除湿功能最好了!

苏州梅雨季节是6月到7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上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苏州地区正好处于这样的气候带,因这时江南的梅子变黄成熟,所以老百姓习惯把这段时间的天气叫做黄梅天。

梅雨是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苏州的雨季应该是3月底到4月吧,清明时节雨纷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e2022091119161986f7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