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听一曲禅音,品一杯清茗,持一颗素心,守一方净土,听琴 I 品茗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

听一曲禅音,品一杯清茗,持一颗素心,守一方净土,听琴 I 品茗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

每次参与隆重的茶会,几乎都能欣赏到古琴演奏。有人这样讲,“琴和茶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以前有宋徽宗《听琴图》,现在茶业复兴,有各种主题的茶会。”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和琴,有着某种共通。琴有琴道,茶有茶道,它们都是最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有着厚重的文化份量,千年传承中生生不息。

宋徽宗《听琴图》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离手,茶不离口,悠游于俗世与山林之间,过着恬然安适的生活。像他这样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时代就更多了。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抚或听,或泡或饮,或燃或品,不论施与受,皆以实现涵养性情、治身修心为旨归,从而还原一颗澄净空明的心,照见自己。

由感官到心灵

明人屠隆说:“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香令人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伴着袅袅香烟、悠悠琴声,饮茶不止是涤荡去了昏昧,也涤荡去了俗尘,浇散了郁结在胸的块垒,在宁静优雅中快意人生。

“琴、茶、香都根植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的,蕴含着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生活理想。”合肥庐阳书院院长、合肥丽庐传统文化传习所所长程龙伟说。“相比之下,茶更贴近生活,并通过它的‘道’深入琴、香、书、画等艺术形式。”

琴与茶,尽管外在、表达形式不同——前者通过听觉以音悦耳,后者则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以形悦目、以香悦鼻、以味悦口,但是,二者境界相通,且殊途同归,皆从感官上升到心灵,陶冶身心,涵养性情,实现“生命的自我完成”,在琴声茶汤里照见自己,达到“琴人合一”“茶人合一”之境。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竹林抚琴》册之一(局部)

但凡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弹琴与品茶,都需要情绪和情趣,有情绪才有情趣。只有情趣,或者说乐趣,才能听得懂、品得懂。

熟谙琴道茶性的他,对琴曲茶品“互参”自有一番妙论:赏《广陵散》《酒狂》,遒劲老辣,激越跌宕,张力十足,适合品口味浓郁、霸气的茶,如武夷岩茶中的肉桂;赏《潇湘水云》《离骚》,荡气回肠的琴曲,适合品富于变化的茶,如陈年白茶;赏《平沙落雁》《阳光三叠》,恬淡平和,适合品清新淡雅的茶,如绿茶。

在一首琴曲中,也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比如,《忆故人》沉郁顿挫,哀而不伤,就像陈年普洱的陈醇。婉转低回处,细腻而不纤弱,连粘而不凝滞,清雅如绿茶。气势磅礴处,恰如古树普洱茶,飘逸却不轻浮,利落却不粗犷。

故宫博物院藏《胤禛行乐图之十二月令图·曲水流觞》轴之一(局部)

弹琴品茶,都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以“内化至心”为依归。

从技、礼到心

弹琴听琴,制茶泡茶品茶,皆有技艺或门道,其审美存在共性。

赏琴品茶,其审美都应遵循“溯源—定性—定量”的法则。

“品茶要先追溯到种茶制茶,包括品种、海拔、气候、土壤等等,再去定性适合做什么茶,以什么工艺做、要做出什么样的香与味。

琴曲亦然,每一首琴曲的谱成,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同一首琴曲,不同的人,弹出的音调、风格、流露出情绪情感都不一样。同一款茶,不同的人,品出的味道、感受也不尽相同。

“定性之后,再去定量。

”譬如,做乌龙茶,要晒青、做青、烘焙,都有一定的法度,以求“适度”。

琴师弹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也都有规范可依,没有真正的随性或自由,每拨一根弦,手每一落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茶师做茶,要让品人出什么样的香、味、韵,怎么泡茶、怎么奉茶、怎么品茶,也都有规矩,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没有绝对的自由。

“从这一层面上说,这是‘礼’(‘法’)的部分”。

从“技”契入,至“礼”至“心”,“礼法”与“心法”的修习。“古人弹琴听琴也好,点茶分茶也罢,都很重视仪式感。”

以鼓琴为例,明人杨表正《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对琴人仪容、仪表、心情、姿态、手法、个人修养以及听众、环境都作了条分缕析。

论及仪表姿态时,他说:“如要鼓琴,要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然后浴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间,当对其心,则两方举指法。

其心身要正,无得左右倾欹、前后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

明代文人似乎都有一种“精神洁癖”,对饮茶也是高标准、严要求。

朱权把饮茶视作“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许次纾则更甚,他在《茶疏》中对饮茶的宜忌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包含境、景、时、人、物、事等诸多方面。

而当茶及饮茶方式东传日韩后,开出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这两所“新花”,仪式感就更强了。

“弹琴啜茗,强调习礼,皆是为了向内调和性情,向外教化人心。”

不论是习琴,还是习茶,指法与泡法是基础,修习礼法是关键,修炼心法是最终目的。“不学礼,无以立”。

事实上,在啜茶正式成为一种雅事之前,文人的手早已在琴弦上抚拨按弹了千百年。

对于琴的创制者,自古有“伏羲说”、“神农说”、“舜帝说”等多种说法,尤其是神农氏,据传他也是茶最初的发现者和利用者,且此说流传深远。

毕竟传说归传说,不可尽信,但琴与茶之悠久,却是毋庸置疑。

孔老夫子,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亦是一位优雅的琴人。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琴,正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有“以艺载道”“以艺进道”“技近乎道”“道器不二”等观点,弹琴、泡茶,都属于“艺”或“技”的范畴。《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琴、茶及其技艺皆是道的载体,当技艺上升到一种高度,就进入“道”的境界。因此,把茶、琴、香、花、华服等传统文化都列为“艺道”。“琴、茶、香、花、书、画,皆为‘艺’,是外在的形式,‘道’是内在的精神。因为‘道’相同,它们之间可互通,且一通百通。”

孔子曾这样问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啊礼啊,难道只是说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当然不是!赠礼奏乐,并非是礼乐之本,而是在“敬”在“和”。琴艺茶艺亦然,鼓琴瀹茗,在于弘道。

“比如,古琴艺术有‘清、和、淡、雅’之精神,其重要流派之一的虞山琴派则有‘清、微、淡、远’之特点。中国茶文化蕴含‘清、敬、雅、静、和、正’之精神,日本亦有‘和敬清寂’之‘茶道四谛’。”

清、和,是琴与茶的精神共性。致清导和,即是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c2022060313380908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