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描写清明的优美句子古风,七绝十四韵清明?

描写清明的优美句子古风,七绝十四韵清明?

1、 启程

清明又到倍伧悲,祭祀双亲伴雨归;

孝化诗蝶黑翅展,随风先抵大河北。

2、 过黄河

每到清明细雨多,哀思难忍泪婆娑。

大河奔涌心潮滚,登北长吟孝悌歌。

3、 抵村头故乡桥

细雨濛濛绿柳梢,和风阵阵杏花飘。

清明乍到肝肠断,悲泪纷飞故里桥。

4、 远眺梨园

远眺梨园雪满枝,返乡即是断魂时。

黄莺鸣叫千声悔,尽孝膝前岁已迟。

5、家院诗碑(注)

清明雨落孝肠碎,家院蒿高雀鸟飞;

几缕甘春几缕苦,榴枝独红掩诗碑。

注:2005年4月母亲去世后,我和弟弟妹妹为母亲树立诗碑一座。我撰七言古风叙事诗《慈母颂》,由著名书法家袁柳絮书写碑面,著名书法家黄鹤龄撰写诗文。

6、寻韵

半阙残词吟子规,杏花瓣谢化蝶飞。

哀思满绪无诗韵,雨雾苍茫掩日晖。

7、墓前柏树

祭拜爹娘过小桥,菜花怒绽麦株摇。

当年栽种八棵柏,兴旺蓬勃两丈高。

8、陵园蹉叹

风摇翠柏雨丝紧,儿女哀歌动鬼神。

不知此时悲戚者,床前尽孝有几人?

9、陵园感悟

跨鹤西行肋驾风,顿思岁月万事空。

是非荣辱封棺定,难管旁人论竖横。

10.祭祀父母

三柱高香敬至亲,孝儿长跪泪湿襟。

悲歌一曲融诗韵,最痛人间断魄人。

11.追忆

香烟袅袅系云层,父母音容入梦萦。

风晓我心摇杏树,情随花雨献亡灵。

12、短雨忽晴

细雨刚飘即转晴,梨花含露榴尖红。

变天最惹愁思绪,隔世阴阳岁月空。

13、霞飞果园

霞飞果园万里情,乳燕翩飞鹂鸟鸣。

细雨悄拂花瓣落,纵然无奈任由卿。

14、寄诗笺

春风化雨扫云开,喜鹊欢歌岸野徊。

诗笺行行激斗志,壮歌曲曲唱情怀。

2019年清明节祭祖归来于郑州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2、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4、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

5、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

6、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7、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8、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9、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10、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11、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12、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13、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14、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

15、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16、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17、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18、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19、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20、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没有清明的词牌名。

古代写清明题材的词有很多,比如有明朝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宋朝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元朝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宋朝秦观《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宋朝朱淑真《浣溪沙·清明》等。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清明的主要习俗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

重阳节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反映重阳节的诗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导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彻。

待到重阳曰

还来就菊花。

人间四月春意浓,岁至辛丑今清明

北出春城三百里,乃是吾之生养地

少年不知学识重,十九国考落孙山

父说母劝望重补,两耳不曾闻一言

入世十年业无成,一身负债恐余生

而立之年转瞬至,回首往事悲前程

过往云烟悔不及,当下时光且珍惜

幸得生在盛世中,时代赠予新机遇

莫怕前路布荆棘,逢敌亮剑无人敌

古来成器皆多磨,一日三省渐精进

皇帝方可轮流坐,王侯将相宁有种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万物皆清明

是日清明,爱天涯为您送上:节气清明,节日清明,风俗中的清明,诗词里的清明。

“清明”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词。

它可以用来形容心灵的清澈明净,也可以用来描述精神清朗,还可表达为声音清澈响亮。无一处,不美;无一处不好。

作为一个节气,清明的蕴意是: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岁时百问》中有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寥寥数字道出:季节酝酿至此刻,不只是百花争妍的一派繁盛。春天,不只是用色彩染成,它在拔节,它在不断生长,它是万物沐浴后清爽干净的芬芳。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也就只有清明了。

作为节气,你该知道的清明密码

密码一:太阳黄经

今年的清明是公历4月4日,有的人会吃惊:怎么清明提前了一天?其实不是的。清明节气的定义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第108天。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一般也就是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365天5小时,运转94,000万公里。这个公转轨道人们就称之为太阳黄经。中国古人把360度划分成24等分,每分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二十四个节气。

密码二:清明风

清明风是一年中的八风之一,是冬至后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以后吹来的温暖清新的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霏霏、和风拂拂, 春意盎然,万物竞发, 古人有“和风吹绿柳, 细雨润红花”之句,赞美清明景色。

春秋时《国语》中记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 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汉朝刘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记载。我国古人将一年中的“八风”都起了名字:东南风叫清明风。

密码三:物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诗经》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密码四:花信风

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整个春天,由此可谓一个“花花世界”。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根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云: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为五天。每五天中,有一个花信,也就是每五天有一种花绽蕾开放,即一月二气六候花信风。 每一候花信风便是候花开放时期。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作为节日,你该知道的文化渊源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清明节的起源,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静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现在的清明节,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在风俗中的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一些体育活动。相传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尤其在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的古时候,在清明这天荡秋千、蹴鞠、射柳,斗鸡、拔河等体育会动。还有蚕花会,插柳等风俗。

可以说这个节日中既有扫墓祭祖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现今保留下来,并流传较广的活动主要是以下: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实际上,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浸润在诗词里的清明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论是节气清明,还是节日清明。无论它寄托着对于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奏响了踏青时的喜悦欢愉,在传承的风俗与流传的诗词中,有着先人勘破生与死的豁达智慧,也有新生焕发的勃勃生机。

因而,清明,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惟愿万物更清明!

清明您是怎么度过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戊戌清明有感

天人路断经年久,

悲恸深哀渐化移。

岁岁清明今又至,

轻烟烛火寄幽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b202208170836430279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