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适合抄在本子上的古风句子,摘抄古文的本子该取什么名字好呢?急啊?

适合抄在本子上的古风句子,摘抄古文的本子该取什么名字好呢?急啊?

《桃夭》 就是诗经里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寓意就是你摘抄的古文每一篇都熠熠生辉。

用简单的水彩手绘+胶带+DIY打印贴纸就能完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1、诗之韵2、淡雅之境3、随风吟4、古韵阁5、清远斋

四书五经中有关团结的诗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一系列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四书 主条目: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主条目: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主条目: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主条目: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主条目:孟子 (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主条目: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诗经》 主条目: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

”(《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尚书》 主条目: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主条目: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周易》 主条目: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

《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春秋》 主条目:春秋 《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

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书五经另一篇详细介绍: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

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

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

《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

《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

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

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

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

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

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

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

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

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

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

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

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

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

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

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

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

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

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

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

“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

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

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

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

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

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

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

“相王室以尹天下”。

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

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

“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

“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

“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

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

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

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

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

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

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

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

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

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

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

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

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

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

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

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

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

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

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

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

《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

《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

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

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

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

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

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

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1、本句翻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

2、原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3、全文翻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

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

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4、解析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

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选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

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02207040430308344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