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南京诗行天下(跟着诗词游南京)

南京诗行天下(跟着诗词游南京)

有网友问南京诗行天下,下面小编就以4651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跟着诗词游南京,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南京是一座与唐诗宋词密切相关的城市,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南京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文化追寻节目《诗行天下》,为人们的居家生活增添了更多诗意。《诗行天下,我们足不出户》,正如节目组海报所言,在这段时间里,不少观众观看了周六晚9点40分的南京新闻综合频道,跟随诗人的脚步,吟诵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带着唐诗宋词走遍南京,走遍世界。

凤凰台

——“代言人”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游客的身份走遍了世界各地。然而,南京大概占据了李白一生中最活跃的两座城市,也是李白诗歌中写得最多的一座城市。他仰天大笑,沿途外出歌唱,却把金陵当成了自己的精神故乡。《诗在人间》节目顾问、江苏省中国诗歌研究会顾问冯一桐说:“李白为南京做了很多广告,这座城市让他展开了诗歌的翅膀,他在凤凰舞台上‘起飞’了。"

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从故乡四川出发,第二年秋天沿长江东行至南京,这是他远行故乡的重要目的地,此时是开元十四年,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开元时代早已过去,大唐帝国兴盛,金陵城鼎盛"当时的金陵给他的印象非同寻常,这位年轻的诗人首先登上了东晋的一座古庙,名为瓦观寺,瓦观寺内有一座高楼。它始建于梁武帝时代,名为瓦观亭,是一座巍峨的高楼,李白上去后,在金陵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叫《登瓦关歌》,这是他送给南京的礼物。

第一次来金陵的李白,赞叹六朝不凡的风光,也被街头巷尾生动明亮的风土人情深深打动,金陵人金陵城的风景太美了,忍不住拿起笔赋诗"郎骑竹马来,得青梅绕床;同居长安里,两小个猜得不差......"李白短短的六行诗,创造了两个成语,也让长安里成为久负盛名的地标。

从公元747年秋开始,近十年来,李白几乎每年都会在金陵待上一段时间,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这里始终是李白漫游的中心,有时甚至连住一两年,就成了南京的公寓,金陵似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石头城的风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诗中。

然而,李白的心境却与年轻时大相径庭。一向自信政治才华的李白,在长安失意,无缘施展政治抱负。他的笔可以献诗,但不能献建议。他的才华只是皇家宴会上的调味品,这并不能让他真正站在法庭上。在凤凰台和金陵,李白情不自禁地怀念长安。在世界的尽头用酒吟诗和战斗刀剑已经成为诗人的“生活主旋律”。

在诗歌研究者看来,长安的失意或许是李白个人的小小遗憾,但却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和世界诗史的巨大幸运。

据统计,李白写过70多首关于南京的诗。著名作家叶兆言在写《南京传》时,称李白为南京的形象代言人。几千年来,他一直在为南京做免费广告。李白与南京的关系确实非同寻常。他一生中无数次造访或停留在这里,游览金陵景点,广交当地朋友,喝不完的酒,写不完的诗。他说,自从李白和李白的诗之后,举例子说明南京的历史,赞美南京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容易。

乌衣巷

——“代言人”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百年来飞燕来来去去,黑衣夜色依旧,飞来的燕子已名不见经传,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一只翠羽小燕子飘飘穿堂,引无数人感叹沧桑,金陵市五一巷名声大噪,刘禹锡的“五一巷口夕阳”成为千古佳作。

不过,刘禹锡创作这首《乌衣巷》的时候,并没有来过南京。

刘禹锡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写了一组咏怀金陵古迹的七言绝句,总名《金陵五题》,包括脍炙人口的《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他为《金陵五题》作序时说:“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也就是说,刘禹锡当时仅凭对六朝古都的强烈向往和满腹才情,写出了金陵怀古诗中的扛鼎之作。

冯一桐介绍,武夷巷秦淮吕巷,因武朝时期的武夷营而得名,金朝东迁后,名族聚居一时,如今燕子犹在此堂,王谢散去,却已化作寻常百姓,《武夷巷》的丧情,既是六朝时期名胜古迹独特的审美方向,也是中唐安史之乱给文人留下的社会灾难内伤的自然流露。刘禹锡从形式和内容上深化和推动了对《金陵怀古》文学母题的思考和创作,影响深远。

唐保利二年冬,刘禹锡56岁,终于奉命从贺州返回洛阳,到东都尚书省任职。公元827年春,刘禹锡顺路路过金陵,这一次,他“余少为江南客,未访漠陵”的遗憾终于得以应验,他写了《金陵怀古记》:“潮满野城主,日斜攻克鲁阁,蔡州新草青,幕府老烟青。人事兴衰,山水空旷地势;后院繁花似锦,苦涩难耐"诗人笔迹细腻,感情深厚。

赏心亭

——“代言人”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边。遥岑远目,祭愁为恨,玉钗螺丝髻。夕阳楼头,破鸿声,江南游子。吴钩看,朽干射遍,无人会,登高意。

不要说低音配杂烩,所有的西风,季节雄鹰没有回来吗?恐怕我应该感到羞耻,刘朗才华横溢。不幸的是,岁月,悲伤和风,树就是这样。谁是那个叫红领巾和绿袖子的人,英雄的眼泪!

北宋时期,南京被称为江宁府,公元1128年,江宁府改为建康府,此时大宋王朝已失守半壁江山,长江南岸的南京成为南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168年,辛弃疾被朝廷任命为建康府总法官。

在当时的建康,清凉亭被称为《金陵第一胜总览》,《京定建康志》说:清凉亭在水门城上,紧挨着秦淮,是建康官吏文人娱乐送别最常见的地方,在建康服役的辛弃疾当然也来此借景抒情。

建康,对于辛弃疾来说,是一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余祥顺说,建康在南宋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当时朝廷分为两派,一派是主战,辛弃疾属于主战派,主战派有一种观点,认为北伐应该以建康为根据地,从建康渡过长江,再渡过淮河,收复北方被占领的河山,所以建康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到了南京后,辛弃疾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老板和文友,大家经常结交朋友,一起吟诗,这给了辛弃疾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诗歌创作技巧。

在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历经千年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在秦淮河畔的西水关,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宋式亭子——赏心亭。无数文人慕名而来,抒发对过去的感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冯一桐说,辛弃疾是两宋时期文字最多的作家,最著名的就是这首《水龙吟建康赏心亭》。第一部借山水之势,塑造了一个胸怀远大,心系国家大事的有志之士形象;下一部抒发情怀,说壮志难酬,跌宕起伏,三声叹息,结尾感叹“钱是谁,唤红领巾绿袖,寻英雄泪”,整个词既有豪迈气概,又有柔情似水,让读者感受到集力度、力度、硬度于一身的“嘉轩之美”。

半山园

——“代言人”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

梦想平生在一丘,暮年方此得优游。

江湖相忘真鱼乐,怪汝长谣特地愁。

王安石16岁时就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王安石的父亲王毅被任命为江宁府的总审判官,王氏家族的十几个成员也来到了南京,王毅是一个基层官员,每隔几年就会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王毅就任哪里,王安石的家人就会跟到哪里,这种少年时期不确定的生活让王安石很早就意识到了民生的疾苦,也在父亲的影响下树立了济世的志向。

王安石18岁时,父亲在江宁服役期间病逝,“里里外外几十人”的大家庭一时陷入困境。王安石明白,唯一的出路是名利双收。他拒绝参加所有的社交活动和世俗事务,终日努力学习。在诗《回忆昨天的诗给所有外国兄弟看》中,他写下了自己的心境:“生活在最后的感觉突然变得自我警惕,天空闪烁着不停的脚步。如果一个年轻人不成立,他将带着这个可怜的老兵回家?诵经书谢清航,独坐一室生出常春藤物质稀少,生活廉价,欲与吉七雅兮. "" 乙未"是一种生于墙角潮土的湿虫,"乙未"是指主人埋头苦干,足不出户,无暇收拾,房间生出了虫。王安石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再加上他的天赋,宋仁宗庆历两年,王安石第一次参加科考,就上了高中进士,并在众多考生中排名第四,被任命为淮南节签信判官堂商,离开南京,开始了他的仕途。

虽然王安石两次拜相,但他的改革仍然困难重重,西宁九年(公元1076年)冬,王安石第二次停相,这一次,他终于回到了久久不忘的金陵。

从今天的南京清溪路一路向北,穿过海军指挥学院的两个大门,你会看到一座位于山坡上的建筑。这里,是王安石晚年的住所“半山花园”。

在《西园渡》一文中,王安石饶有兴趣地写到半山园的建设:这一年,中山南分园;挖水池建我草堂,清水冰凉,可洗;沟西聘丁庄,携土养缕;三百株,枝繁叶茂;不求年少,求易成......"

由于位于江宁府与钟山的东门中间,相距七里,是东门到钟山的半路,所以王安石将此园命名为半山园,取名半山居。

在经历了一场血淋淋的政治斗争后,王安石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卸下心理包袱、放松疲惫身心的地方,他感到由衷的喜悦,于是写下了《送吴的女人》,“梦想住在一座小山上,到了老年,你可以在这里获得一次美好的旅行”,这恰恰说明半山花园的“天堂”正是王安石一直向往的。

今王安石故居门前有园林和王安石造像,门口松松地立着一只古老的龙爪,殿内的青砖佛像、浮雕、石墩保存完好,除了门厅和中庭,侧面还有两个小院,其中芭蕉参天,结构精巧,在回廊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王安石诗词雕刻的石碑嵌在墙上。

回顾王安石的一生,他的青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一生曾三次担任江宁太守,在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他更喜欢南京,不仅选择在这里归隐,而且选择葬在这里,据史料记载,王安石病逝于半山花园,也葬在附近,被称为荆陵,但自明代以来,王安石墓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

秦淮河

——“代言人”杜牧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京不仅是六朝的都城,也是交通要冲之地,无论是沿长江南下,还是沿运河北上,南京都是必去之地,杜牧虽不在南京生活,但一生中数次路过南京,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感伤的往事,最能唤起诗人的情感,唤醒潜藏在心底的灵感,杜牧写了许多与南京有关的诗歌。

据记载,杜牧第一次来南京是在唐文宗七年(公元833年)的春天,杜牧受帘主沈传世之命,从宣州到扬州,途经江宁,拜见我使淮南的牛森儒,长江两岸春光明媚,建康古城沧桑,回首古今,杜牧情不自禁地诗情画意,写出了《江南春》、《泊琴淮》等佳作。

从六朝到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豪门享乐的地方。唐代秦淮河入海口是长江的码头,商船在秦淮河入海口到达南京。杜牧往来南京,也是为了在秦淮河入海口住宿。秦淮河入海口是个热闹的地方,有餐馆、歌厅和旅馆。杜牧从船上听到一位歌手隔江演唱《玉树后院花》,是已故陈后主的声音,并写下《戳秦淮》。冯一桐说,这首诗揭开了前人未提及的新意,警醒了当下的世界。

时至今日,人们一提起南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秦淮河,然而这条河在历史上被人叫过很多名字,直到唐代才改名为秦淮河,直到杜牧的《泊秦淮》问世,它的名字才变得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从未改变,也就是说,没有秦淮河,就没有杜牧的诗,但是,没有杜牧的诗,就没有今天的秦淮河,一首诗成就了一条河!

在南京考察期间,杜牧还留下了《台城两歌》、《清明》、《江楼晚望》、《江南忆古》等诗作。

唐玄宗初五年(公元851年),49岁的杜牧接到朝廷调令,回到长安,在吏部担任考试医生,这是他最后一次经过南京,一年后,他在长安的老房子里病逝。

南报融媒体记者邢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1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