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论语》:不说别人坏话,尊崇德行,一心向善,有原则就是君子

《论语》:不说别人坏话,尊崇德行,一心向善,有原则就是君子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原文

季子成说:"贵人已断人品,何必写?"子贡说:"我惜之。师曰贵人也!我不能言。文仍质,质仍质。虎豹如狗羊。"

他找子贡谈话说:君子的关键在于精髓,那些空洞的散文,肤浅的功夫,你要什么?

子贡说:真可惜!师父,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这才是君子的定义!说一句话,马难追,四马车追不上你的舌头!装饰是精华,精华是装饰。就像皮革一样,把虎皮、豹皮的皮毛拔出来,去掉它的花纹,那和狗皮、羊皮有什么区别?

比如求婚的时候,你说:我爱你,向你求婚就好了,你拿戒指做什么?

求婚是戒指,戒指是求婚,没有钱拿个塑料,也需要这个仪式,这个符号。因为文明是仪式,没有仪式,就不是人。

原文

他问于有若:“年饿,不够用怎么办?”他对他说“真的够用吗?”他说“第二,我还不够,这怎么行?”他对他说“人足,谁足?人不足,谁足?”

这个卢爱功真是悲哀!他总是在哀叹自己没钱花!他问如果:我该怎么办?在荒凉的一年里,国家不足,我该怎么办?

《硕远·政治学》记载,卢爱功曾问孔子政治,孔子说:治理国家政府的关键在于让人民富裕起来。

哀公问:怎么做呢?

孔子说:“不收钱,人民就富了。"很简单!税收低,政府不想收钱,人民自然会变得富有。你没有必要教他做什么,也没有必要帮他把握经济。少伸手,人民就会变得富有。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穷了"他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就不穷了吗?

这是卢爱功的思维方式,如果让我少收税,人民就富了,少收税,我不就穷了吗?

孔子答曰:《诗经》曰:克提贵人,民之父母。

"开地"指的是品德好、平易近人的君子,孔子说,品德好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你见过儿子很有钱,父母却很穷的吗,百姓有钱了,你怎么会穷呢?

孔子的回答是说教,说服不了,比如说服不了卢爱功。

看看能不能回答卢爱功哭穷的问题。

有若对曰:“盍彻乎?”

如果你说:为什么不实施彻底的方法?

什么是“车”?“车,通也”,为世界通用法。周法,什么一和税,叫车。

如果你说,你为什么不恢复周礼,收10%的税,那你就富了?

儒家总是说恢复周礼,恢复周礼,周礼有什么,谈论恢复周礼2000多年。那是合理的,因为周礼的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富民政策,另一个是和谐社会。

富民政策的核心是轻税、低税制,具体表现为什一税和税收,税收定为10%.《公羊传奇》云:“什一税是人间正事,何止什一税,大杰小杰”收10%刚刚好,10%以上是杰周之王,无非就是大杰和小杰的区别。古代政府不比现代政府好,没有那么多公共服务,为什么要收那么多税?

和谐社会是一种秩序、礼貌和礼仪的状态。

作为企业,要做好激励和分配机制,让员工过上富足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二是要做好企业文化。上下左右,互相约会,这就是企业的“周礼”。卢爱功和优若的对话,相当于企业老板问顾问:我怎么才能赚更多的钱?顾问说:给员工更多的工资!老板说:我不就少得了吗?

在管理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个天使循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魔鬼循环的关系。那些被困在魔鬼循环中的人,他们哪里能听到和理解天使循环的话!语言不清楚!

低税能富吗,百姓富了,国家却富了,君主也富了,这个卢爱功不能理解,不能相信,但是后世有案例。

汉高祖登基后,刘邦见天下破,将税率定为十五税一税,收了6.7%的税,到了汉文帝,再次腰斩,三十税一税,收了3.3%的税,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文景之治,国家到底有多富有,《汉书·食货志》就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记载。各地粮仓的粮仓太多,以至于烂了不能吃,国库里堆积的钱是一座山,串钱的绳子烂了,断了。

天下之财文景的统治,不仅是低税,而且官府不铺张浪费,不折腾,不需要士兵,文帝很节俭,没有建造很多宫殿,他说我可以住在先帝的宫殿里,已经很过分了,我怎么扩大自己呢?如果宫殿不扩张,国家不扩张到国外,不战斗,对匈奴采取和平与亲情的政策,以休养生息,使世界富裕。

四书中的《大学》说:有一种赚钱的方法:生的人多,吃的人少,做的人病,用的人舒服,那么钱总是足够的。更多的人产生财富,更少的人吃皇粮,更少的人使用财富。产生财富的人勤奋,使用财富的人节俭。这是赚钱的方法。

道理似乎很明白,但卢爱功却想不明白,他说:"第二,我还不足,怎么能这么透彻"第二,我还不够,怎么能用十税一?

他这里的“二”是说我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还不够,请你老人家指点指点,你让我收十分之一,你这是什么想法?

答案是:“如果人民足够,你们谁不足?如果人民不足,你们谁足够?”

如果人民富裕,国王怎么可能不富裕;如果人民不够,国王怎么可能足够?

如果有道理,就和孔子老师说的差不多,都是说教,不透彻,没有透彻的解释,卢爱功还是两个,他不懂,不听,也不会接受。

咱们试试能不能说透。

先从这“二”说起。

卢爱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二",他开始二"不是从他开始的,是卢宣公一改二,卢国的国君,卢爱功是26号,卢宣公是20号,六代以前,税制从10%改为20%。

周礼是井田系统,有公田也有私田,私田的收成归自己,公田的收成归政府,大约是十分之一,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他要取私田收成的十分之一,翻了一倍,十分之二。

"二还不足",翻了一倍,怎么还不够?花钱的地方自然多了。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花钱的欲望。钱越多,欲望越大,花的钱越少,最后可能不得不破产。卢爱功当时没有足够的钱花。首先,他奢侈奢侈。第二,他对朱(zh)使用了战争。第三,他经常与齐作战。

打仗最能花钱,《孙子兵法》云:“国穷则师败之远,败之远则民穷......钱财耗尽,便跃跃欲试在山丘上服务”要打仗,就得把粮食运到前线,运粮食的成本是多少,运一车粮食要30车,为什么?在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而是用牛车运输,路途漫长!几个月,半年,一年,就是这么长!运粮部队带着30车粮食出发,途中,运粮部队自己吃了15车,到了前线,给前线部队留了一辆车,带了14车粮食回来在路上吃,是不是很夸张?汉武帝驱赶西南蛮族时,运送粮食的费用是120:1,运粮部队带着120车粮食出发,上半年吃了60车才到达前线

没钱君主就急,急了就加税"精疲力竭,就急于下山侍奉"下山侍奉是什么意思,还是从井系:"九夫为井,四井为城,四城为丘,四丘为天店"军费和物资征收本来是以天店为单位的,他们就是天店。着急从事山里的服务,离开山里的服务,就会渴望到天里服务,原来离开一座山里,就相当于税收翻了两番。

是谁发明了这项服务?是谁首先打破了周礼?还是鲁国!卢宣公之子,卢成功。"春秋入公元.": "三月,作秋家。"杜旭注:"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城;四城为丘。丘第十六井,一匹军马,三头牛。四座小山是草甸,滇六十四井,长枢纽,四匹军马,十二头牛,三个士兵,七十二个士兵。这个滇已经给了,现在卢已经把它带出了小山,嘲笑它。"无论是人、牛、马、车还是谷物,卢成功从草甸中叫出一座小山,把它翻了四倍,这个世界是伟大的。甚至在后世,他的孙子写《孙子兵法》的时候,还拿他当反面教材,告诫君主不要轻易打仗!

鲁国几代君主之后,钱财依然所剩无几。

后来的汉武帝就是一个教训,文景统治下,不是钱粮都堆成山了吗,他开始文文武功,国库为他花光了钱粮,绑钱的烂绳子还在,钱没了,国家要破产了,加税吧,反正百姓有钱,养了几十年,大家都胖了,加税的钱也花完了。怎么能增加,还不够他花,汉武帝开始玩有钱人的想法,增量没了,我们去收存量,收房产税,他让中产以上的家庭去申报财产,征收房产税,这个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难,全国那么多人,家家都要申报资产,他怎么可能老老实实的跟你汇报,大家都隐瞒,少报。汉武帝大怒,又下命令鼓励举报,举报的人可以得到举报人一半的财产!于是,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年轻人欣喜若狂,贪官趁机敲诈,不虚报的人也成了虚报,几乎所有人都被举报了,全国中产以上家庭全部破产!

政府破产,全国人民破产,汉朝几乎被汉武帝征服,晚年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汉武帝颁布了对自己犯罪的法令,并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刻而严酷的自我检讨,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孽颂》:“自即位以来,我行为疯狂,不听话,令世人悲哀,不知悔改。从现在开始,事情伤害了人民,浪费了世界。放手吧!"

汉武帝被称为才华横溢,心胸宽广,被誉为“汉武帝”。那是因为,啊,人民总是崇拜伤害他们最深的最残暴的国王。那些不太招惹人民的君主,每个人都不太关心。为什么?这是人性。他们都想征服世界,控制别人,所以他们崇拜暴君,因为他们想像他一样生活。

但是,你的才能再大,也永远不会大过你自己的欲望和自大,所以,再聪明、再有才华的人,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不想征服世界,先想征服自己,有一颗爱心,加强自我修养,不知道能不能穿越回去,把西汉的故事讲给卢爱功听,他能听懂吗?

原文

子章要他敬德辨惑,孔子说:"主忠信,藏义,崇德,爱要其生,恶要其死,既要其生,又要其死,这就是惑。"

子张问师如何崇德明辨惑《中庸》与《崇德求学》有异曲同工之意《贵人崇德求学,故能博大精深,聪明绝顶,传授中庸,温故而知新,诚而敬之》。

"德"意为行道,从心而得;"冲"意为敬慕,充实而增加;张居正说"冲"意为每天增加,这是准确而生动的,子张问冲德,不是如何敬德,而是如何每天增加我的德。

孔子回答说:「主是忠义贤德的。

《领主》、《迁徙》、《冲》三部曲是崇德的药方。

首先是《主的信实》,信实在我心中,信实是我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善的德行,就没有生长的地方。

然后是"迁徙之义"。"迁徙"就是迁徙。什么是迁徙?迁徙自己的心智,"听到义,迁徙自己的意志去追随它"。只要听到符合义的东西,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或者自己的做法是不好的,立即改变自己,追随!迁徙之义,又称向善迁徙,见贤思齐,行义而追随善。

张居正说:做决定的心里面有忠诚和信念,从根本上是坚定的,没有虚伪。如果你能看到好的并遵循它,看到自己的坏的并纠正它,那么你从根本上是坚实的,善行已经积累。你内心的美德每天都是明智的。这是对道德的崇拜。

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颗虚假的心在里面,就没有善终成长的基础,也就没有将仁义和善良迁移到外界的勇气。培养支持和帮助是没有用的,也没有崇拜道德的方法。

这种不忠于做决定,在无知中迷茫的状态,主要是什么原因"爱欲其生,恶欲其死,既要其生,又要其死,就是迷茫"这句话把我们大多数人都打翻了。

爱他的时候,希望他好好的,好好的活着,好好的活着,幸福的活着;不开心的时候,恨他的时候,希望他在我还没幸福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不希望他以后生老病死吗?这不是迷茫吗?

我们能做到那样吗,对一个人的评价和态度,一辈子都一样吗?因为他,也没有变吗?为什么你对他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们两个好的时候你说他是天使,坏的时候你说他是魔鬼。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发生了变化,或者伴侣反目,变成了一场全民轰动的撕咬大战。

人情偏颇,爱与恶非常严重,里面没有人的知识,外面有名声的掩护,很少有人能达到,也不容易。

人不能混淆视听,主要来源是自己的好恶;对一个人好,听到别人一句话,立马就拒绝了他;对一个人做不到,评价准确恰当,始终不变。

如何做到不混乱?首先,我们必须对人和人性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我们周围的所有人都在这个范围内。他们都是人。既没有天使也没有恶魔。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要把他当成男神或仙女,尽力给他加分。你接受TA,喜欢TA,看到TA的好,也看到TA的坏。当你们的关系结束的时候,不管是男女关系还是合伙关系,都不要在别人之后说他的坏话。

燕国将领乐毅曾说:“古时君子,绝不能发出恶音。”这就是美德。不要背弃人,背弃人还能认出人。“敬德辨惑”的核心是突破自己的好恶,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真正做到“主忠信,主义,主德”。

当你反目成仇,开始撕咬对方的时候,双方都想告诉世界对方有多坏,但你除了伤害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因为别人的态度也受自己的好恶影响,你的朋友同意你,他的朋友同意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还有一句话,“诚实不代表富有,只代表不同”,这是《诗经·小雅》《我在野外行走》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女孩被丈夫抛弃,走在回娘家的路上,丈夫重新谈了一场恋爱,不是因为家里有钱,而是因为你的心变了,别人没有变,你却变了心。为什么说别人不好?

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仍然可以避免与他人翻脸。说别人的坏话是把人推向最坏的境地;说别人的好话是把人拉向更好的境地。让我们不要说别人的坏话;我不在乎别人是否说我的坏话。这是孔子所说的。四十岁是不困惑的,六十岁是听话的,不受别人说的话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