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木兰辞》伤感的诗歌,木兰从军感人肺腑

《木兰辞》伤感的诗歌,木兰从军感人肺腑

《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其中《木兰辞》更是有着传奇色彩,更有家国情怀,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为人们长久讴歌。花木兰据说原名:花玉兰。有人说还有很多其他姓氏,故乡也有好几个:

花木兰艺术形象照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

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至于叫花木兰是明朝徐渭的《四声猿》里给谱了家谱: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父亲名弧字桑之,母亲姓袁,姐姐为花木莲,小弟叫花雄。总之徐渭的说法被民间广泛传诵。

花木兰剧照

《木兰辞》里有些感伤的语句,毕竟主人公是个女子,女性的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非常精彩。开篇就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我们知道古代纺纱织布的动静非常大,唧唧复唧唧(一、木兰的唉声叹气声;二、秋虫的悲鸣声;三、机杼纺纱织布的声音,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但是这么大的声音与木兰的哀愁叹息声相比等同于无,这是多么大的哀愁啊,一下就调动了读者的思绪和遐想,到底木兰姑娘有什么难心事了?是婚事?是劳苦?是生计?是祸事?后面紧接着就给出了答案,木兰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去揪心,相反是为家为国忧心!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里重点就在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可怜,但是国家有难,巾帼不让须眉,引出木兰代父从军和为国效劳,这里并没有她埋怨和推辞的表达,更能体现木兰的精神,爱国爱家。这其实是最伤感的地方。让女人和孩子离开战争,可是事实上她们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那不过是一个理想罢了。

翻越大青山的通道

很多人以为这句是伤感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不错这句很伤感,这是征途上木兰思念家乡亲人的伤感语句。但跟上面“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相比,就显得没有那么悲伤了。在古代是农耕和游牧社会,每个家庭的支柱都是男丁,就是打仗也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每家每户男丁多是常事,而作为军户的木兰的父亲,却只有一个小儿子(幼童),和两个女儿,这在古代也是很悲哀的事情。这也是木兰代父从军的主要原因。

旺古部曾经扼守的阴山要冲(蜈蚣坝)

另外从以上这句木兰征途的语句,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她行军的路线:从平城或者附近的六镇集结到平城(今大同附近,北魏开始的国都)沿集宁、归化(呼和浩特附近)、(或者到包头附近沿昆都仑召河越大青山到武川)、武川、燕然山、回归北魏边疆六镇防御。所以这一句也就显得悲壮伤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是要真刀真枪地搏杀,累累白骨,自己身上创伤无数,战友或长眠沙场。这是对战争的最好描述和总结。虽然悲壮,但也极富爱国爱友的情怀,真壮士不论男女!

北魏柔然对峙图(北方六镇转化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我们再来看这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很多人看这句都是开始惊喜,后来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其中的悲伤。一个女孩在最青春的年岁,本应该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但是却在战场里奔波十二年,出生入死,并且女人由于生理原因多有不便,这是多大的悲哀!

阴山古长城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很多地方透着悲伤,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木兰辞》无愧于乐府双璧,值得我们继续传诵,乃至传到世界每个角落,让战争真正远离女人和孩子,也远离我们每个人,让和平永驻世间。

一家之言,必有偏颇,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一起分享和交流更多文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网站客户端查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59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