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文明礼仪知识】汕头市文明礼仪手册(一)

【文明礼仪知识】汕头市文明礼仪手册(一)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2)

第一部分 讲文明话

做文明公民就要讲文明语言,语言表达往往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因此,文明语言表达在社会生活中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本系列收集了生活中涉及语言表达时人们必须注意的基本规范和礼仪知识。

(一)称 呼

1、通称

(1)姓名:主要用于长辈对晚辈、同事、同学、朋友、同龄人中的熟人进行配对,如某某;根据熟悉程度,也可在姓氏前加上老的或小的,如老李、小林等。

(2)职务和职称:对有职务和职称的人员,只能参照职务和职称,或在职务和职称前加上姓氏,如主任、王工程师等。

(3)学术职级:有学术职级的可直接与其学术职级相匹配,如院士、陈博士等。

(4)职业:专业人士可以称为自己的职业,姓氏+职业,如老师、医生、李教练。

另外:对于成年男性,通常称为先生;对于成年女性,则可统称为女士;对于已婚女性,则可称其为太太或夫人;对于外籍女性,则容易称其为小姐。

佛教寺庙中的僧尼一般可称为住持、长老、住持、师父、老师,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应称为司铎、司铎,道士一般可尊称为道士、道士,女道士则可称为道士、神仙姐姐。

2、尊称

(1)对于德高望重的长辈,可在姓氏后加上老或公字,如王老、谢公等。

(2)对于文艺界来说,人们常称老师或在老师前加姓。

(3)人们常把那些教授工商业和戏曲技能的人称为“大师”。

(4)在知识界,有学问的女性也可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

3、敬称

(1)对于别人家的长辈,宜在称呼前加上尊敬,如尊敬母亲、尊敬兄弟等。

(2)对于别人的同龄人或晚辈,称呼前适当加上贤惠,如贤惠的妹妹、贤惠的侄子等。

(3)若在称呼前加上令字,则不分辈分、年龄均可使用,如令堂、令爱等。

4、谦称

(1)向他人介绍时,对于资历或年龄比自己高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上家庭二字,如父亲、叔叔等。

(2)在向他人介绍时,对于资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上她二字,如“她弟”、“她侄子”等。

(3)向别人介绍时,可以打电话给子女及其配偶

在前面加上小字,比如孩子、小女婿。

5、客套

第一次见面,我们说“我听说你很久了”,但我们很久没见你了。

请评论并说“建议”,请求原谅并说“原谅”。

求助说请开车,求助说借光。

请别人说打扰,祝贺别人说恭喜。

请改正稿件,称其为斧头改正,请指教并用评论。

用“问我”来求答案,用“高见”来赞美人。

拜访他人使用"拜访"和委托他人"请"。

客人带着"参观"而来,送客人带着"慢慢走"出去。

招待远方的客人,叫做洗尘,用陪伴陪伴朋友。

请勿发入住,欢迎选购叫惠顾。

抱客是再见的别称,回本叫回本。

对方的来信叫回书,老人的年龄叫高寿。

6、忌称

(1)不恰当的缩写,如将范局长称为粉丝局,将沙局长称为酱。

(2)低俗的称呼,如在官方交往中与他人匹配朋友、兄弟、闺蜜、哥们、姐妹等。

(3)昵称和昵称,如狗蛋、二赖、标爷。

(4)不常见的称呼,如北京称呼他人为主人、山东称呼他人为助手、中国人常用的“同志”等,在离开特定地区时不能随便使用。

(二)介 绍

1、自我介绍

(1)自我介绍要明确三个要素:我是谁,我在哪里工作,我做什么。

(2)自我介绍的态度要友好、真诚、谦逊、简洁。

(3)如果你想结识某人,可以在不妨碍对方的情况下向对方介绍自己。

2、递交名片

递送名片

(1)出门前将名片放在容易取出的地方,以便必要时迅速取出。

(2)递名片要注意场合一般来说,商务性质的横向接触和交流、社交中的礼节性拜访和表达情感的场所,都可以提交名片。

(3)把握好递名片的机会,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可以在互相介绍后递上名片,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可以在离开时递上名片。

(4)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名片要双手交接,尤其是交给上级和长辈。

(5)递名片时,名片下部应指向对方,方便对方观看。

(6)递名片时要洒脱,态度要冷静自然,表情要亲切有礼,面带微笑,说一些友好礼貌的话。

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的人要双手接过名片,仔细观看,以示对提交名片的人的尊重,同时加深印象。看完名片后,要郑重地放在名片夹里,表示感谢。如果是临时放在桌子上的,名片上不要放其他物品,也不要随便放在一边。告别时不要忘记带走。

交换名片

交换名片体现了双方感情的沟通,表达了继续友好交往的意愿;交换名片的礼仪主要体现在交换名片的顺序上,一般是由下级的人、晚辈或客人先把名片交给上级的人、长辈或主人,然后由后者回馈,如果上级或长辈先把名片交上去,下属或晚辈不必谦卑。他们礼貌地用双手接过,说“谢谢”,然后还给了它。

3、同伴介绍

在介绍别人时,一般按照“尊者先了解情况”的原则,把年纪较小的人介绍给年纪较大的人;把男人介绍给女人;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把客人介绍给主人;把未婚的人介绍给已婚的人;把个人介绍给团体。

(三)交 谈

1、交谈的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谈话的态度有时甚至比谈话的内容更重要。

(1)注意语言

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采用普通话,在外交活动中,可以使用英语,但在正式的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来体现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

(2)注意语音

在公共场所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有意识地降低自己说话的音量,粗俗的氛围不仅妨碍了别人,也显示了自己缺乏教养。

(3)注意语态

说话时,要谦逊有礼,谦恭有礼;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

表情要与谈话内容相匹配,与领导谈话时要恭敬大方,与同事谈话时要礼貌谦虚,与群众谈话时要亲切温和,秉公执法时要严肃认真。

交谈时,要用严肃的表情看着对方,如果你想表达你的支持、赞同或理解对方的观点,可以点头微笑。

与对方交谈时,不要左顾右盼,也不要双手抱在脑后,因为这些动作往往给人心不在焉或傲慢自大的感觉。

2、交谈的语言

(1)力求通俗易懂

语言要务实,不能滥用书面语或名词典故。

与普通人交谈时,应充分考虑对方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力求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如果“普通话”是连续的,不仅会阻碍信息的传递,还容易脱离群众。

(2)讲究文明礼貌

尽量使用尊称,并善于使用一些常规的礼貌用语,如“你”、“谢谢”、“对不起”和“再见”。

说话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对别人说风凉话,更不要嚣张跋扈到处教训别人。

尽量避免一些不那么文雅的说法,对于一些不应该明说的事情,可以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多用一些常规的含蓄的话语,比如你要上厕所的时候,应该说"对不起,我出去有事"或者"对不起,我去打个电话"。

3、交谈的忌讳

交谈时不宜选择的话题:容易出错的话题;令人反感或格调低下的话题;涉及国家或行业机密的话题;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相互调侃、批评他人的话题。

说话要实事求是,既不自夸,也不妄自菲薄。

交谈时要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说话,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

交谈时要礼让对方,不要单独谈论,要多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和多人交谈时,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不要抬杠,不能固执,不能无理取闹,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冷静对待不同的意见;不要冷淡,要积极与对方互动,遇冷时尽量打破僵局,可以改变旧话题,引出新话题。

(四)电 话

1、拨打电话

(1)时间选择

除非有特殊紧急情况,一般应在办公时间打商务电话。

打国际长途电话要注意时差。

通话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

(2)表述得体

拨通电话后,应先打招呼“你好!”然后自我介绍并确认对方身份。

交谈时,不要被高调的言论惊动,语气要礼貌、热情、亲切。

如果要找的人不在场,请接电话的人告诉他,询问对方的姓名,并感谢对方。

打电话后,要有相应的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等,拨错了号码要表示道歉。

(3)举止得体

打电话时,应轻拿轻放。

电话接通后,通常需要等铃声响六次,确认对方没有接听后再挂断电话。

不要到处走动、仰卧或趴在桌子上拿着电话。不要吃饭、抽烟、喝水、翻阅报纸和杂志,甚至和别人聊天。

2、接听电话

(1)及时接听

当电话响起时,要及时接听,尽量不要使其响起超过三次。

接听第一个电话时,如果再打一个电话,询问对方是否介意接听另一个电话,征得同意后再接听另一个电话,但不要同时接听两个电话。

如果在接待客人或参加重要会议时无法接听电话,应回电说明原因并道歉。

(2)文明应答

接电话时,要先和对方打个招呼,到家里报到。

如果对方要找的人不在,最好说出对方不在的原因,或者说出对方的联系方式。

与对方交谈时,切忌答非所问,东拉西扯。

(3)做好记录

平时要准备通话记录,通话结束后不要放下听筒,找纸找笔,听不清楚时,可以让对方重复一遍,尤其是一些重要内容(如时间、地点、数量等),最好核实一下,以免记错。

(4)特殊电话的接听

对于打错电话的人,不要大声训斥对方,要接受对方的道歉,说“没关系”后就挂断,对于一些无理取闹、难缠的电话,要学会说“不”,尽量摆脱对方的纠缠,礼貌而坚决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3、使用手机

(1)遵守秩序

一些公共场所不宜使用手机,尤其是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等人群密集的地方。

手机不宜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所使用,如音乐厅、美术馆、电影院、歌舞厅、咖啡厅等场所,必要时应关闭或静音。

聚会时不要使用手机,如开会、开会、上课等场合,以免分散他人注意力。

(2)注意安全

驾驶车辆时不要使用手机,不要在飞机、病房、加油站等不准使用手机的地方使用手机。

(3)注意礼节

不应该在公众面前故意玩弄和炫耀。

尽量不要停车、关机或接电话。

换号后要及时通知朋友同事。

(五)拜 访

1、访前约定

拜访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这种情况下要和对方约好时间,在选择合适的时间时,一般要避开对方的用餐和休息时间;一种是对方邀请,如果答应下来,一定要准时到达,拜访时要注意衣着整洁,这是对主人的尊重。

2、到访守礼

进门前一定要敲门或按电铃,敲门声力度要适中,响铃时间不宜过长。

进门后先打个招呼,等主人示意后再落座;如果有礼物,进门后可以拿出来送给主人打招呼或告别,并说明礼物的意思;当主人点烟、倒茶或送糖果点心时,应起身说声“谢谢”,并用双手迎接。

未经业主同意,不得参观房屋或触摸室内陈设。

如果主人请你吃饭,你要注意饭桌上的文明程度,如果没有提前说明请你吃饭,你要在吃饭时间之前离开,在交谈中尽量选择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场的长辈,你要注意听长辈说话,不要单独交谈。

3、择机辞行

你应该选择一个好的时间离开,通常是在你说完一句话后,带有告别的意思。当你离开时,你可以说:“今天我打扰了你,谢谢你的款待。主人到达门口时,他应该主动与主人握手告别,并说“请留下来”、“请返回”或“再见”等。,以免主人送得很远。

(六)待 客

1、充分准备

扫门迎宾;提前知道客人来访,提前做好接待准备;整理房间,准备茶水、糖果等;主人要注意仪表整洁,自然大方。

2、热情迎客

如果远道而来,应在车站或机场迎接,当他们来到门口听到敲门声时,应立即起身在门口迎接,并请他们进屋。

如果客人是第一次来访,他应该介绍家里的其他人,并互相问候。

热情邀请客人入座,双手送茶,茶要倒足八分,彬彬有礼。

如果是炎热的夏天,主人可以递给客人一条凉爽的毛巾擦脸,以缓解夏季的炎热;或者递上一把风扇,或者打开电扇、空调,送一杯冷饮。

如果冬天天冷,要请客人到暖和一点的房间,喝热茶。

如果客人远道而来,询问是否吃过,是否马上吃。

3、精心招待

如果来访者是老朋友,不必拘泥礼节随意,在招待(客人)时,不要让孩子去,让他在室内调皮捣蛋,导致客人(主人)坐立不安。

客人带来的孩子要找一些玩具、画册、小人书,让孩子在一边玩,稳定孩子的情绪;或者让自己的孩子和客人的孩子一起玩,以免认生、哭闹,影响谈话。

对于老年来访者,要做到彬彬有礼、体贴入微,在与老人交谈时,要特别注意交谈的态度,做到诚恳谦逊,让老人多说话,多聊老人关心的话题。

4、礼貌送客

当客人离开时,主人一般应该礼貌地离开,这不是多余的礼貌。

客人坚持要走,客人起身后,主人又起身送行,比客人先起身送行是不礼貌的。

如果客人带来礼物,主人送客时应表示感谢,并适当归还礼物。

送客时,一般应送到大门或街角,送客人出去后,注意不要转身把门关得太重,以免误会主人对他不满,产生疑虑。

送别远道而来的客人,更要积极、热情、细心。

(七)求 助

1、请字当头

向别人请求帮助时,可说:

“请您帮忙好吗?”

“麻烦您帮一下忙,好吗?”

“请问:去……怎么走?”

“打扰一下。”

“劳驾,请传过去。”

等等。

2、感谢帮助

对他人给予的帮助、理解、支持或关注表示感谢,常说:

“多谢!”

“幸亏您的帮助!”

“真不知怎样感谢您才好!”

“给您添麻烦了!”

“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辛苦您了!”

等等。

(八)致 歉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做了影响或妨碍他人的事情,浪费了对方的时间和精力,给对方造成了一些不愉快、损失甚至伤害。当我们需要向对方道歉时,我们可以说:

“打扰您了。”

“请您不要介意。”

"很抱歉打扰你。"

"抱歉,又让你跑了。"

“请多原谅。”

“对不起。”

“实在对不起。”

“真过意不去。”

等等。

(九)礼貌用语

你好,早上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再见,晚安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当你走在路上,尤其是在大厅、楼梯、走廊“迎面见人”的时候,即使不认识,也要打个招呼;当人多到一个接一个打招呼的时候,至少要微笑点头。

每当你得到别人的礼物、服务、帮助和任何小恩小惠时,对别人说声谢谢;当别人向你敬酒、给你让座、帮你开门时,说声谢谢。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国外的社交场合往往不忘感谢和道歉,不仅不会降低你的地位,还会赢得人们对你的尊重和好感。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192)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193)

整理、编辑:潮阳发布

素材来源:ST文明汕头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197)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198)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199)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200)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201)

点分享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203)

点收藏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205)

讲文明小短句-文明小常识短句(图20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4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