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短语说说 人文学科短语 有关各个学科句子

人文学科短语 有关各个学科句子

人文学科短语

西塞罗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西塞罗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人文学科英语翻译为:humanities。

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来指称,或者再加上艺术,较广义的 较广义的,人文学科,考古学是和自然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后衍生出历史人们常说的,较广义的,则还可以包括诸 人们常说的。

有关各个学科句子

语文 读不完诗中年华,写不满纸上牵挂, 我为你笔下挣扎,后来你废去无暇, 我独守长卷自问自答, 数学 算不出二 我为你白衣戎马,后来你堂上叱咤, 我冷眼任凭一室喧哗, 地理 寻不到七洋浩大,觅不见五洲繁华, 我为你拥怀天 化学 沾不到氢氧化纳。

描不透锰硅铝钾, 我为你相思牵挂,后来你无穷变化, 我黯然神伤如何应答, 我一人执着记忆挣扎语文 读不完诗中年华。

数学 算不出二元 语文 读不完诗中年华。

数学 算不出二元 我为你笔下挣扎。

数学 算不出二元乘法,画不尽相似构架,不畏险阻,寒来暑往,绝不辜负,让人回味无穷,数学是空谷中的幽兰,高寒中的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绝顶上的 数学是空谷中的幽兰,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因为从那里了解了许多科学道理,增长了科学知识,我十分喜欢这门课语文,一个世外桃源语文,一杯淡香贵茗语文,一曲优雅舞曲。

扩展阅读

作者:朱丽媛(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知识体系问题是继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问题之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开辟的理论研究领域,后现代思想的双重影响构成了我们今天重新提出知识问题的特殊语境,梳理和审视西方思想史中的价值论(德性)和价值中性(科学)两大主要知识理论传统,可以为我国的文论思维提供借鉴和借鉴。21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通过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对知识与知识生产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讨论,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有三个:一是与西方类似的两种不涉及价值、含有价值取向的知识理论的区别;二是知识与理论的关系;三是知识体系与碎片化的关系。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实现这些差异的辩证统一。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在广泛探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构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我看来,对于各学科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这三个体系密切相关,缺一不可,那就是知识体系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列入论题。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批探讨相关学科知识与知识生产的论文,其中一些学者有意识地试图运用某种知识模型(或称知识背景)来引领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知识与知识生产状况的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①。但总的来说,文艺领域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1.更新现有知识和知识体系

必须指出的是,知识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老旧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又提出知识和知识体系的问题,我认为有其特定的时代(后现代)原因,也是出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这里所谓的特定时代主要不是经济政治意义上的,而是有其特殊的含义。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这是不可绕过的不争事实,确实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的现实情况②。

在福柯的知识和家谱考古学中,权力就是政治,政治是由一定社会内部一系列力量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而说‘一切都是政治的’就是强调这种权力关系的无处不在及其在政治领域中的内在性⑤.因此,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也是知识与政治的关系,这种知识家谱的观点对赛义德的影响很大。正如丹尼斯·波特所说:“赛义德的作品具有家谱的特点:勾勒出一个探索的领域,以便揭露知识与权力、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多重隐性关系。”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以后现代权力话语为主导的知识谱系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引入和传播,对当代各种人文学科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许多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种影响。因此,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如何理解知识和知识体系,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再次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西方思想史"知识"概念演变概况

诚然,早在古希腊时期,也有一种不完全是价值论的知识观,比如帕门尼德就认为:我们世界的知识就是我们世界现实的知识,我们会接着说,我们世界的每一个知识分支,必然是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事物的某一个分支的知识。(12)苏格拉底也说过类似的话:事物的知识不是从名称中得来的。不,要学习和研究事物,就必须学习和研究事物本身。"(13)他主张绝对知识应该通过理性探索万物存在的原因,追求对概念的普遍定义来获得。在这里,帕门尼德和苏格拉底将知识定义为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真正理性理解。他们认为,不是给事物加上名字(概念)才衍生出知识,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发现其真理才形成知识。这种知识论是在早期希腊自然科学和哲学关于自然事物本质的知识观基础上的普遍应用和推广,应该说,这种具有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的知识观对于20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研究是有效的,是可以成立的;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不可能完全排除人的主体性、意识形态和特定的价值倾向,认识外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形成纯粹的中性和客观的知识。

需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在这里的价值论知识观也代表了柏拉图的知识观,柏拉图在《理想国》和《塔伊塔德》中对知识问题的长篇论述,清晰地反映了这一价值论取向,先看《理想国》中知识与意见(又译心智)的区分和区别。柏拉图说,当一个人的心智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可以正确地称之为真知,而称之为另一个人的心智,因为他只能思考事物(20),他还说心智不同于知识,知识涉及存在的事物,初衷是认识存在的事物的本质,而心智在于心智。他并没有直接定义心灵(理念)的含义,但通过他对美好、正义等价值事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他说,有些人眼中看到许多美好的事物,却看不到美好本身,也不能跟随别人去那里。他们眼中看到许多正义的事物,却看不到正义本身,这样对待一切。“这个批评可能有点太重了,但还是切中要害。

以上,我们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两大主要认识论传统,并通过比较,对21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讨论知识和知识生产问题的过程和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三个较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并提出了我自己不一定成熟的思考,不恰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①参见邢建昌的专著《80年代以来文论的知识生产》(即将出版)。

②参见朱丽媛《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消极影响的反思批判》,载《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载《上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并产生影响的》,载《文论研究》2014年第4期。

③⑤《权力之眼: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第178页。

④米歇尔·福柯:《纪律与惩罚》,刘备成等译,《生活·阅读·新知》联合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9页。

⑥罗刚、刘翔宇主编《后殖民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⑦参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iotard)(即利奥塔)《后现代状态:知识报告》,车金山译,《生活、阅读与新知》联合出版公司,1997年版。

(12)柏拉图:《巴门尼德》,《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超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6页。

(13)柏拉图:《克劳狄》,《柏拉图全集》第2卷,第132页。

(14)(15)(16)(17)(18)(19)引自王子松、范明生、陈存福、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第435页,第347页,第437页,第347页,第438页。

(25)柏拉图:《泰阿塔德》,詹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59页。

(31)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杨寅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4页。

(32)(33)(3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小芒译,杨祖涛学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第22页,第20页。

(3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大仁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61页。

(36)(40)费希特:《论知识的概念或所谓的哲学》,沈震译,梁志学编,《费希特文选》,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67, 455, 455页。

(37)(38)(39)(43)(44)(45)《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梁志学、沈震译,《费希特文选》,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9页,第38页,第39页,第10-11页,第12页。

(41)费希特:《一切知识的基础》,王久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0页。

(42)费希特着重区分德语中的Erkennen和Wissen,两者在中文语境中一般都译为知识,但前者指狭义上对世界的客观理解或把握,后者指知识的总体性或体系,前者大致可以等同于现代科学主义所倡导的客观中立的知识,后者则既包含前者,也包含价值论。见费希特的《所有知识的基础》,第166-167页。

(46)(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何琳、王九星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5、16、16页。

(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301页。

(48)(49)(50)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路易·沃思,伦敦:劳特利奇&;凯根·保罗,1940年,第35页,第45页,第45页。

(51)涂继良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一卷,陈其伟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52)(62)赖达仁:《当代文论演进:知识生产与理论重构》,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3)徐岱:《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54)陶东风:《大学文艺的学科反思》,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55)参见陶东风《文论的张扬——重构政治批评》,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文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也回答志宇、吴璇、张绪春先生》,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本质主义认识论与权威政治的关系简论——回应志宇、吴璇教授》,载《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走向自觉反思的文论》,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等。

(57)(63)(77)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产生》,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59)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是否可能——评一种新的、尖锐的文艺话语》,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60)(65)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论知识空间的重构》,载《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61)(64)(70)刘凤杰:《反本质主义的建构:盲点不能碰大的意象——与艺术研究中价值维度、知识维度和元素维度的共生》,载《文论研究》2010年第6期。

(66)(68)(69)邢建昌:《80年代以来文论知识生产的后记》,载《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季卷。

(67)方长安:《新诗的知识生产与经典功能——中国新诗选集(历史视野下的1919-1949))》,载《文论研究》2018年第6期。

(71)陶东风:《论本质认识论与权威政治的关系——回应志宇、吴璇教授》。

(72)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构政治批评》,第18页。

(75)黑格尔:《小逻辑》,何琳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页。

(76)陶东风:《文论基本问题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来源:《文艺研究》2019年第9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46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