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作者:孟春明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在描写上元灯节的诗词里,最精彩的莫过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短短八十一个字,写尽了南宋时候元宵节的奢华与铺张,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不甘。

正月十五上元节是整个春节组曲的尾声,虽是尾声,却强调了全部春节的主部主题与欢快旋律,最终形成了高潮。故尔,民俗学家常人春先生认为,老北京的元宵节才是春节的高潮部分。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起源于秦末汉初,这个节日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至顶点,长达十天,与春节无缝衔接,白天为市,晚间观灯,热闹非凡。可惜,今天只剩下正月十五吃元宵了,总觉得是祥和有余,欢乐不足。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元大都时候开始,北京就开始了“闹元宵”,明代张居正有诗曰:“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儿女踏歌行。灯摇朱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可见其盛况。当时的灯会主要集中在东城灯市口一带,此地也因而得名。

据说,在1913年元宵节前夕,袁世凯曾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或“粉果”,不准再叫做元宵,因为元宵的谐音是“袁消”,对其不利,结果,元宵依旧,袁氏却成了笑谈。这个咱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旧时的正月十五,可不仅仅是吃几个元宵就拉倒,它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又紧邻春节,不可等闲视之。首先是各种花灯争奇斗艳,从正月十一就开始筹备,“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比筹办年夜饭可复杂多了。到了正日子,家家户户,吃完香甜适口的元宵以后,扶老携幼,涌向灯市,观赏争奇斗艳的各色彩灯;揣摩烧脑的各种灯谜,射中灯虎者,还能得到主办方的奖品;燃放掉手里所有的节日烟花爆竹,表示节日将尽;观看街头的各种杂耍,什么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不一而足,然后自然是尽兴而归。第二天,这个年,就算是真正过完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同是糯米面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南方北方却有不同。南方的叫汤圆或汤团,北京叫做元宵。制作方法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汤圆用手包,馅料甜咸皆有,甚至还有干脆就是一个个没馅的小糯米球,花样远比北京的元宵丰富。我最喜欢吃的是黑芝麻馅儿的,将芝麻炒熟,用猪油、砂糖、桂花糖浆调成粘糯状,切成骰子大小,用糯米粉和成的面包裹而成。北京的元宵是摇出来的,各种甜味馅料切成鹌鹑蛋大小,放在大号竹笸箩或筛子里,笸箩里是颗粒粗糙些的湿糯米粉,不停地摇动,使得馅料均匀地沾满面粉,成为乒乓球大小的圆球即可煮食。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老北京有两种东西是摇出来的,一是秋天,街头会有来自定兴的汉子,肩头扛着平头铁锨,挎着大号竹筛子和一个瓦制花盆,专门给人摇煤球,以备过冬取暖所需。再一种则是正月十五之前摇元宵的。唐鲁孙先生曾专门著文说老北京的元宵:“馅儿分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的几种,先把馅儿做好冻起来,截成大骰子块儿,把馅儿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沾满糯米粉,倒在笊篱里沾水再摇,往复三两次。不同的元宵馅儿,点上红点、梅花、刚字等记号来识别,就算大功告成啦。”

东风夜放花千树:春节的尾声

时下,北京城里有几家元宵的品质不错,首选是位于两广大街东段路南的锦芳小吃店。每逢春节过后、十五之前,想吃他家的元宵,还真需要有点耐心,没有一天不排队。除此以外,遍布京城的护国寺小吃、稻香村也是可选之列。穆斯林当然会选择去牛街排队。没办法,老北京人一是讲老理儿、讲旧俗,再一个就是嘴馋、嘴刁。为了几个对口味的元宵,能跨越大半个京城,搭上一整天的功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