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前言

在有关古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侍女打开造型古典大方的器皿,手持火烛,轻点香料,覆上盖子,一缕缕青烟便缓缓飘起。

《梦粱录》中曾写道:“焚香点茶、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焚香”、“品茗”、“插花”和“挂画”并称古时文人四般闲事,其中“焚香”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休闲放松同时又陶冶情操的娱乐方式了。

焚香作为“十大高雅之首”,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焚香的习惯。品茶焚香,茶香与沉香融合,宁静清幽;赏曲焚香,琴声与焚香交汇,安神静心,坐于一屋内听琴声,品新茶,是一件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事啊。那么,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焚香的故事吧。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一缕香魂,遨四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用香的历史及其悠久,据现有的史料来看,早在春秋战国便已有关于香的使用了,其实际出现时间可能更早。

我们从屈原的《楚辞》和《离骚》中便能看出不少端倪: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我国焚香习俗起源具体年代已经无从考究,中国人焚香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王烟祭,自周文王始,烟以祭天,称作“烟”或“烟祀”,就是后世所谓的“烧香”。

第二阶段:武帝求神,汉武帝时期则可以称得上是焚香的高速发展时期,武帝为求长生,四处拜神,打破了“香祭祭天”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据考古发掘的熏炉数量和年代分析以及大量的汉代熏炉出土,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时期,焚香文化已达到鼎盛,并且一直持续影响着后世。

在同一时间,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也传入了中国,香料与香炉的结合,使得古代焚香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阶段:南香出世,隋唐以后,价格高昂的“西(域)香”被更被大众市场所接受的“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得市场饱和,香的价格大大降低,让其成为平常百姓家也可使用的生活用品。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一抹浅烟,浸八方

古代焚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特殊场合:

  • 药用(养生)

焚香对古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生活雅趣的表达方式,也是养生席位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量级嘉宾”。传统中医学认为,焚香应当归于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一脉。

以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植物作为原材料,在燃烧时释放馨香的气味,常常作为静坐调息时的辅助工具,有助于心神放松,这种馨香的气味,可以免疫辟邪,醒神益智、润肺宁心。

有诗为证“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当然,据香的种类不同,焚香所带来的功效也不一样,若是想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得“对症下药”。

  • 祭祀庆典

古人认为香气可以看做是仙佛们的食物,焚香是一种对仙佛的供养,比如佛教观念中就有一类生灵食用香气。古人认为和神明沟通需要媒介,所以就有了另一种说法,烟可以将下界的信息传达到上天,让神灵来知晓祈愿者的愿望。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尔雅》便记载到“祭天曰燔柴”,中国古代一直有将食物放在火堆上进行燃烧进行献祭的仪式,比如清代皇帝的祭天仪式。

而后随着宗教的传入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逐渐改为焚香,如道经说的“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旋绕达上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焚香在祭典里备受推崇的的原因之一。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 薰衣

古典《香乘》中就收录了十分详细的“焚香法”和“熏衣法”,分别记录于《香史》和《洪氏香谱》中。

在这里我们只提“熏衣”,如果想要熏衣,则要等到焚香之后,要事先将热水放置在熏笼底部,再将衣服铺展于竹笼上面,让衣服湿润,使其能够更好的吸附香精。

然后将湿润衣物放于熏香旁进行熏衣,这个过程也可以让原本潮湿的衣物变得干燥起来,熏完后,将衣服叠放入竹制的箱子中,衣服上的余香会持续极长时间不会消散。

记住,在熏衣时一定要时时刻刻观察香丸的状态,以免烤焦而导致衣物沾染焦糊气,而且,古代女子和文人雅士也常常佩戴香包来保持身体衣物的清香,与焚香制衣别无二意。

  • 考场焚香案

这可不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各种刑事案件,而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的焚香用途——在考场设香案。为了表示对先贤智者、传统文化和应试者的尊重,自唐代及宋代,每逢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有着这样一个习俗,在考试场所的阶前设立香案,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然后再开始考试。

考场是一个肃穆庄严的地方,考前敬香,宁心安神,可以让考生更好进入考试状态,耳根清净,摒弃杂念,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成绩。

欧阳修在一首诗中曾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就说明了当时考进士时需以焚香待之。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 焚香抚琴

在古代既是一种文人雅士的独特享受方式,同时也是弹奏者高尚情趣与高超琴技的展示,焚香助兴从宋代开始,它作为故事伯牙抚琴出现在当时的磁州窑陶瓷装饰上,明代时逐步演变为“髙士焚香抚琴”等其他方式。

诸古人弹琴,需要一种静气凝神的状态,可以理解为静下来能有更好的状态,他们便会在弹琴前沐浴更衣,点上檀香,洗净指尖,轻抚琴弦,感悟天地,心无旁骛,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中弹琴,以求能够超常发挥。

  • 品茗焚香

众所周知,香与茶都有着养生的功效,都讲究一个“韵”字,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但在这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心平气和,而“焚香除妄念”便是通过点香来为茶道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故茶室焚香在茶道开始之前。

但是人们在饮茶时常常会有一个有关焚香的错误常识,许次纾的《茶疏·不宜用》中,列举了很多饮茶时不宜搭配的事物,这其中尤其提及了“香”。

众所周知,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若是周围的杂味太多太浓,茶原有的味道就会被破坏,但是如若搭配上合适的焚香,那也是极好的品茗方式。而且请注意,许次纾在书中提及的是未点燃的干香,而且也未提及茶与香的属性是否贴合,品不同的茶时,所应点之香也不同。

茶韵厚重的红茶宜搭配上清凉惬意的檀香,生性偏热沉香遇上寒性的生普洱......两者互克互补,相辅相成,香气四溢,汤味饱满,禅意绵绵,令人甘润满足,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误导,而失去了这一品味别样滋味茶道的机会。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一味古香,锁百杂

焚香散发香气的主要途径有三种:燃烧、香薰、静置。最早的“焚香”,是直接点燃,焚烧,让香气随着燃烧产生的烟气一起挥发出来,以达到品香的效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这样并不能将香料发挥到极致,反而还会产生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于是,便有了小巧精致的香炉,以及及其优雅繁琐的手法。

焚香先要有香料,传统香主要是由香药、木粉等做的,《香谱》中对如何制作香饼也做了及其详细的记载:

“软灰三斤,蜀葵叶或花一斤半(贵其粘),同捣令匀细如末可丸,更入薄糊少许,逐旋烧用。”

当然,焚香所用不止香饼,香丸、香粉等同样也是爱好焚香者的选择。

香饼准备好了,就要准备焚香的用具,香炉一个,炉里厚厚地铺一层香灰,用来保温隔热。特制的香炭一粒,需要烧起来无味无烟的那种,把炭放在火上烧透之后,放在香灰的上面,用香铲轻轻地把雪白雪白的香灰浅浅地埋住香炭1-2公分处,若是想要精致美观,还可用铲子或是其他物件在香灰上压出一道一道的印。

埋好之后在香炭上方打一个通达木炭的通气孔,孔上放上云母、银叶或者金属等用来隔火的器具,全部放好了之后,用香匙将备好的香丸香饼放上,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让炭烧得更慢,香味更加舒缓持久。

静坐一炉香,万事可思量:焚轻香,品世味,探寻古代焚香艺术

焚香时,还需要时不时用手试火气,即把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受灰的热量来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如果香味太过浓烈,就需要取起隔火,加灰再焚,焚烧的时间太过长久,香味变淡或散尽,就需要再次“添香”了。

结语

由此可见,中国香文化之繁荣,香文化之博大精深。如果世界过于喧嚣,那么便焚一盏馨香,备一盅茶水,背靠摇椅,朦胧中见一缕青烟从明灭不断的微光中徐徐飘出,就着窗外的淅淅沥沥的雨声缓缓消散在空气中,淡雅的香气与厚重的茶香会合,丝丝缕缕地窜入鼻中,在空间中筑起一块清静之地,在呼吸间抚平心中的烦乱,当下便拥有内心的宁静。

参考文献:

《香谱》

《中国古代文化概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