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掏力不落好的句子(出力不讨好心寒的句子)

掏力不落好的句子(出力不讨好心寒的句子)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讨好

曾有人说:“自私是人的天性。当一个人将自私的本事发挥到极致之后,他个人的生活能过得比一般人要好。”

小时候,身边的人常跟我们说,要做一个肯付出,肯奉献的人,为家庭做出贡献,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价值观,曾经被我们视作是人生真理。所以,无论我们做人,还是处事,都是依照着“奉献”的原则去执行的。

可是,当我们逐渐出了社会之后,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付出得越多的人,越是容易被人忽视,成为别人眼中的软柿子和受欺负的对象。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这个社会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社会,你无条件去付出了,去做贡献了,别人就认为你过分老实,过分软弱可欺。那么,别人也就会欺负、算计你。

相反,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硬气”的人,那你就必须要表现出“自私”的模样。因为越是自私的人,他们越会让人不敢轻视,有所戒备。

这样的矛盾,这样的行为,是让人心寒的,也是让人感到无奈的。可是,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你,却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讨好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讨好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当你习惯性付出之后,别人也将习惯性地接受你的付出。你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看来,不过是理所当然发生的一切罢了。”

就像一个喜欢为父母付出的孩子,他越是在父母身边下功夫,干实事,父母越是会讨厌他们,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至还会找他们的茬。

这是孩子的无奈,也是一众辛勤付出的孝子的卑微之处。

就像一个喜欢为企业付出的职工,他越是奉献得多,身边的人就越会针对他,在上司面前打他的小报告。

这看起来是不公平的事儿。可实际上,这却是一种自讨苦吃的行为。

纵观生活中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其实我们都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付出,在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吃力不讨好。

这个社会,容不下那些付出奉献的人。因为这个环境,这个氛围,是容不下这样端正的三观的。

为何呢?就像是一个蛋糕,付出的人占的份数多了,自然就会动了别人的奶酪。如此,别人不针对你,还会针对谁呢?

人,别总是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儿。干好分内事,是一个人明哲保身的智慧。如果一意孤行,受伤的人,就是你自己。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讨好

越是“精致利己”,越是生活幸福

在这个社会,有一个词叫做“精致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的人,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然后去施以行动,去做事。他们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就是三观不正,理应受人唾弃的人。可是,现实却和我们的意愿相反。

很多时候,越是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受到身边人的接纳和欢迎。而且,接纳之余,还特别“敬佩”他们。

这种心理的产生,其实是矛盾的。可是,当我们结合生活的情况来看时,就会发现,原来根本就没有矛盾一说。

每个人都需要发展,那自私自利是不可避免的。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想获得自己的“蛋糕”。

因此,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只会想着自己的获益,而不会思考别人是否能有所收获。到最后,人人都顾着自己,也就不会出现“多管闲事”的现象。

这里的多管闲事,就是你死命地去付出,去贡献,过分清白,过分大无畏了。这样的人,终究是让人感到可怕,受人排挤的。

所以说,精致利己主义的萌芽和逐渐扩大,这是人的需求所导致的。它,看起来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可在一定程度上讲,它符合人性,能让人越过越幸福。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讨好

矛盾的出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几十年前,也许奉献是一种主流的思想。可是,随着时代开放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到了今天,现在的氛围,早已容不下过分奉献自我的人了。

就好比之前看到的一个年轻人,他想着去做乡村老师,去做志愿者。但是,当他的想法被家人和朋友知道后,就受到了他们的“质疑”。

父母问他:“你现在才三十岁不到,没成家,没有老婆孩子,你就敢去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难道你就不想想你的父母吗,不考虑这个家,不考虑你自己吗?”

朋友跟他说:“我们都往大城市跑,都想上名企挣大钱,你怎么就那么傻,放着好工作不干,非要去白白付出呢?”

这样的质疑和现实的状况,最终让这个年轻人打了退堂鼓。

越是付出,越是吃力不讨好

我们就会有所疑惑,到底是社会的风气出了问题,还是人的追求出了问题。

其实,人心一直都是人心,它从来就没有变过。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很好,人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这番话,说出了当下生活的真相。可是,如果一直让这种“精致利己”的行为发展下去,最终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没有人情味。

可是,这是人性,没有利益,或者说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又有谁会做呢?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

文/舒山有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3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