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春晓》20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洒脱又多情,文雅有乡音,美极了

《春晓》20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洒脱又多情,文雅有乡音,美极了

孟浩然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和王维合称王孟,那么《春晓》是山水田园诗吗?我们来看看。

春眠不觉晓。春夜酣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为什么会不觉晓?

我想,这里暗含着三个意思。

首先是交代时令交替。春天了,白昼变长,夜短了,所以不知不觉天亮了。

其次是写气候舒适。是春天天气回暖,气温和湿度都很舒适,所以会黑甜一梦到天明。

第三是表现诗人悠闲。大家想,能一觉睡到自然醒的人是什么人?是身心自由、极为放松的人,是“葛天氏之民”。

现代人大多是被闹铃声吵醒的,也有不少是被迟到的噩梦吓醒的吧,哪有“春眠不觉晓”的踏实。诗人的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第二句就更让人艳羡了,处处闻啼鸟。大家注意,是处处啊,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到处是鸟儿的啼鸣声。这说明什么呢?

这么多的鸟儿,肯定不是家养的,而是自然中的鸟儿。那么诗人的卧室就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花木丛中,而且得是大树,才能吸引处处鸟鸣。

孟浩然家即使不在山林中,也是在飞尘不到的乡村,负氧离子超多地方,呼吸的都是花香草香松香,自然香水味。

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只有麻雀,隆隆的机器轰鸣和汽车尾气早已把鸟雀赶回到山林中,我们是无福消受“处处闻啼鸟”的清福了,却能想象出诗人在晨光中听到各种鸟儿“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的轻松与惬意。

天气很好。周邦彦的《苏幕遮》中说“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在孟浩然家那些侵晓快乐的放声歌唱的鸟儿,也是因为雨后的晴天而欢呼的吧。这就引出了下一句。

“夜来风雨声”,“夜来”是个古代口语,我们河北一带现在还保留着这个口语。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夜来”还往往会入诗。

李清照的《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是晚上的意思。

元代有一出戏叫《度柳翠》,第二折有这样的词:“夜来八月十五日,你不出来,今日八月十六日,你可出来。”“夜来”就是昨天的意思。像白居易的《观刈麦》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夜来”就是“昨夜”的意思。

“夜来风雨声”夜来也是昨夜的意思,想起昨天晚上刮风下雨来了,这是插叙的部分了。

为什么听到鸟儿叫就想起昨夜的风雨来了呢?

看来昨夜的风雨还是挺让他牵挂的呢。听着外面飒飒的雨声,呼呼地风声,他久久难以入眠:不知道这风雨吹打,有多少花儿会凋零了呢?

所以,醒来之后,听到鸟鸣声,知道天已经晴了,想起昨夜的风雨,他情不自禁的问:花落知多少?流露出微妙复杂的情绪——既为天晴而欣慰,又有对落花的惋惜。他的喜悦和惋惜都是淡淡的,清清的。

他既没有像李清照一样为雨疏风骤而伤情病酒,也没有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样“惜花疼煞小金铃”。我看网上很多把“小金铃”解释为“小金莲”说是女人的小脚,因为惜花,所以不忍拿脚去踩。这是不对的。这个典故出自《开元天宝遗事》,说宁王爱花,在后花园拉上红绳,上面“密缀金铃”,每有鸟雀翔集,就令看花园的拉绳,铃响惊走鸟雀。惜花,老是拉绳,把小金铃疼坏了。

这李清照和宁王都够中二的。

孟浩然也惜花,但是他的性情气质决定他的惜花是一种微妙的情绪,一种与自然会心的趣味,而不是一种行为艺术。

可以确定,《春晓》,写的是田园所闻所感,却一笔不写田园,而田园自在文字之后,那个悠然怅然的,淡然怡然的诗人就在这个诗意田园中,“白首卧松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27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