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文 | 冻凤秋

画 | 李玉梅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所有的变化都是在一点一滴中发生的。所有的孕育,所有的成长,所有的选择,所有的辉煌,所有的溃败……

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在一切都习以为常的时候;尘灰满面,鬓如霜雪,在一切还来不及察觉的时候。

如诗人穆旦的句子: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一汪新鲜的泉,在奔波、劳作中,逐渐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就是大多数人生的全部象征。

而那些不曾干涸的,那些随着岁月流逝,更加奔腾、开阔,被一代代的生命仰视,以更新鲜的血肉之躯丰富,擦亮,从而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加清晰,愈加深重,愈加耀眼。

差别究竟在哪里呢?是在何处开始出现了端倪呢?

我们写下一本本传记,最终的目的不过是要探究这奥秘所在,这关于人的奥秘,生活的奥秘,创造的奥秘。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边缘徘徊,始终进入不了核心地带。能凭借的,不过是一个人留下的文字、作品、遗物,不过是众人口中的传言,如盲人摸象,东一块,西一块,如何缝补到一起,要靠想象、揣度。能完整地拼凑起来,已属不易。从童年,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时光的脉络如此,总有一些生活的波澜,一些闪光的节点,穿起来,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然后,我们究竟从中得到了什么,什么样的启发,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诲,什么样的顿悟。而非只是从中窥探某些隐私,满足个人趣味,并以之打发时光。

何况,大多数时候,那些语言、文字,其实很难带你进入某种状态,还没有看过“童年”部分,你已经昏昏欲睡。顺手搁在一边,这一搁就是长久地放弃。

非要等时光一再地流逝,若干年后,百年后,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或者孱弱的生命,在这样、那样坎坷的命运和生活的重压下,他寻求出路,他看清了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是障眼法,看似花团锦簇,其实只是一个一个预设的温柔陷阱;他看清了所有的尘世享受都是过眼云烟,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他犹豫着,那些爱恨情仇也是不值得的吗?不,不,要有这些,要去体验,怀着热爱,怀着美梦,只是不要沉溺于欲望。总有一天,梦会醒来。那么去攀登吧,向着远方精神的高地。

路在哪里?他不清楚,他在寻寻觅觅中看到了一个背影,先行的背影,孤独的背影,他一路追寻而去,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那些曾有过的挣扎和坚韧,那些挫败和努力,那些痛苦和沉醉,那些最平凡的样子,那些最不平凡的灵魂,于是你看希望,看到光明。

他试着写下来,就像透过血肉,刻画一个人的骨头,捕获一个人的灵魂。

他能吗?

你能吗?

我呢?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生命的最初都饱沾了阳光雨露,被那一阵微微的风吹过,被那一抹柔柔的月光照拂过。

新生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希望。

那是一个怎样的清晨呢?你被鸟儿清脆的叫声唤醒了,睁开了一只眼睛,然后,是另一只,明亮的,清澈的,无辜的,像一朵花初初绽放的样子,像一颗春天的树颤抖着萌生了新绿。

给几个阳光充足的好天气,花朵呼啦啦地全开了。看花的人那种欣喜,想要向全世界分享这个好消息。

最初是辛夷花,像婴儿的小手指一样粉白,向着蓝天娇娇地张开了一点,又一点,在枝头摇曳,又似展翅待飞的小鸟。

你初见它时,只微微开了那么一两朵,一周之后,它已经纷纷跌落了。

轻轻捡起花瓣,放在手里,感受它细细柔柔的质地。

来不及伤感,丁香已经绽开了几多紫色的小花,你期待着,不过两三日,已经一树紫烟了。那年,还有那年,当你徘徊,恰好遇见本地知名的摄影师,于是留下了丁香花下的倩影。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庚子年,因为疫情,人烟稀少,你自拍,低着头,像在思索什么。这么些年,你一直有心事,谁没有心事呢,所有的倾诉都是无效的,你只是偶尔写在文字里,千丝万缕只隐隐约约写一两枝,就够了。在人世间留下太多痕迹,会招人烦,对吗?

然后是早樱、碧桃、海棠、玉兰、梨花、紫藤,一件盛事接着一件,在花海中穿梭,惊叹不已。这是你的秘密,午后十分的秘密,在一个人的花园里,尽情地享受。所有的花儿都熟悉你的样子,你的容颜也在她们的记忆里,记下了,就是诗行,就是永远。

等到重瓣的樱花,密密匝匝,又轻轻柔柔缀满枝头,编织一座童话般镂空的花房,迎接阳光、清风、星辰,一起来做春天的美梦,你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浪漫的光景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对的,还有牡丹。4月是牡丹的节日,那么盛大,像是成熟的春天。

美文鉴赏|一汪新鲜的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2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