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文案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

对联,俗称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由于时间的原因,许多好对联被埋葬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有缘人的挖掘。

我们知道对联可以用来庆生,可以用来祝贺新婚,也可以用来悼念,其实对联不仅可以用于人际交往,还可以用来自娱自乐,自吹自擂。

我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游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者,今天为大家奉上8幅自吹自擂的对联,有些沾沾自喜,但也很有文采,如果你喜欢对联,记得跟我来。

大副:有子则万事足,子为臣,足而足;七十岁难得,我近老,难得难得。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明朝的官员严克。严克的儿子是严涅,而严涅的官员是太子太保,官员部门的大臣,是吴应殿的学士。

高龄,八十岁,通常指的是老年人,在颜涅任官司尚书的时候,颜轲已经快八十岁了,身体依然很好。

所以,闫珂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很满足,儿子很有出息,身体也很健康,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有了儿子一切就够了”和“70岁难得”原本是描述普通人满足感的民间俗语。而闫可的境遇比这两句话描述的还要精彩,难怪他要吹嘘自己。

当然,从对联手法上来说,这幅对联采用的是对比衬托法,给人一种强者比强者更有力量的感觉,让人很容易感受到颜客的快乐,手法十分巧妙。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图10)

二副:看曹整顿乾坤;任老子回旋岁月。

同样,这副对联也是一副骄傲的父亲吹嘘自己的儿子以达到自我吹嘘的对联。对联的作者是明朝的大臣王华。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图14)

当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的消息传来时,王华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能有王守仁这样的儿子,是十辈子培养出来的福气,这份喜悦不亚于自己的状元,甚至更多。

为什么国民时刻喜欢晒孩子,为什么很多人看别人的时刻最讨厌看到晒孩子?原因很简单,国民晒孩子,不仅仅是晒孩子,不仅仅是表达孩子的爱,更多的是自我吹嘘。

国家喜欢赞美自己的孩子,同时达到赞美自己的目的。像王华的对联一样,上联称赞王守仁是整顿乾坤的伟大英雄,下联说他的老父亲已经成功退休,可以享受森林。

从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华的骄傲和满足,也可以感叹王华果然是状元,对联如此美妙。

三副:绿水青山,任老夫虚度光阴;紫袍玉带,见我儿谢礼阴阳。

张颖的对联其实有点模仿王华的对联,夸自己的儿子,说自己生了个好儿子,一边夸自己,说自己享福,结构完全一样。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图22)

交配四:粗衣轻餐,好烟好茶,这福气老子享受;全家治国天下,这些事曹仁负责!

这副对联的结构也是照搬王华的对联,但只是扩充,加上“共治国平天下”等字眼,创意不够精彩。

好在作者文采不错,能在文字编排上推陈出新,如《这幸运儿老子乐此不疲》,这句话颇有味道,显示了作者的凯旋和傲娇的味道。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作者,作者是清朝的林彬日,他的儿子也很有名,就是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图27)

五副:他经历了四个朝代,威武无比;见了祖孙七代。

据古籍记载,这副对联的作者超级牛,因为他活了140岁!这个人叫王世芳,泰州临海人。

王世芳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秀才,时年40岁;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贡生,时年80岁;嘉庆十三年(1808年)去世,时年140岁。

王世芳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朝代,还得到了乾隆的特殊赏赐,所以上联说身经四朝触威,那是他引以为豪的地方。

王世芳在世时,有4个儿子,11个孙子,5个曾孙,7个曾孙,8个孙子,第七代有1个孙子,七代加在一起,匡代是罕见的,所以下联才会说“眼看七代孙已传”。

说真的,现代很少有人能活到140岁,如果这个记录没错的话,这个王世芳自诩没毛病,太让人羡慕了。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图34)

第6副:门生天子;天子门生。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朝的孙嘉爱,孙嘉爱在咸丰当了九年状元,状元也被称为天子的弟子,同时孙嘉爱还担任了同治帝的师父,所以说他的弟子是天子,孙嘉爱有双重身份,难怪得意洋洋,自吹自擂。

第7副:三朝阁老;九省疆臣。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清代文人阮元,阮元不仅是文人,而且还是位高官,历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先后担任湖广、云贵总督等九省大官,故名“九省边臣”,可见其有多傲娇。

自夸的幽默四字短句 自夸文案(图39)

第8副:父子宰相;叔侄状元。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光绪皇帝翁同和,翁同和的父亲翁新村是铁人阁的学士,翁同和也被视为习惯上的宰相。

而翁同和是状元,他的侄子翁增元是状元,所以才说叔侄状元,这样的对联,确实是夸下海口,但是别人看了也无话可说,毕竟他们家就是这么牛!

你还知道哪些好对联,欢迎留言评论,我每天写传统文化文章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6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