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人教版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人教版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大自然的语言》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2.《大自然的语言》第二段中“大自然语言”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3.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语言”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B.从文中可以知道,纬度、经度与地势高下的差异三方面决定了物候来临的时间。

C.7、8、9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客观具体地介绍了决定物候迟与早的因素。

D.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4.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7、8段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

C.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

5.《大自然的语言》的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二、填空题

6.根据语境,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季节的变化;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三、复合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是按照 顺序说明的。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凡是”的表达作用是

(4).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晩。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①段“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具体说明该段的说明顺序。

9.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的选段,完成下列四小题。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找出第①段中的两组反义词:

(2).第①段画线处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是:

(3).对第②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B.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C.作比较,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打比方,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4).​请写出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谚语。

10.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完成下题。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 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晩。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晩。值得指岀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晩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 ,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几个方面的内容。

C.选文最后一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D.“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许多”的表达作用。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择其一简析其作用。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5).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11.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晩。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B.选文主要说明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选文主要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D.选文主要说明古今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2).下面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B.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

C.举例子 作比较 摹状貌

D.打比方 列数字 摹状貌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按照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进行解释说明的。

B.选文用南京和北京相对比,是为了清楚地说明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选文中加粗的“只”强调相差天数少,“就”表示时间短,语言准确、措辞严谨。

D.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相差不大,夏季相差悬殊。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 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

(3).第2自然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 的介绍。

(4).第3自然段是写(答案不超过12个字)。

(5).第1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6).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7).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活动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他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

【分析】“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 D

【解析】

【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 A

【解析】

【分析】“语言”指的是自然现象。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文中关键句的理解。

4• C

【解析】

【分析】A项的例子说明越往南桃花开得越早。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5• D

【解析】

【分析】“是”是代词,联系上文,它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的理解能力

第二部分

【第1空】从飘落的雪花中

【第2空】我们读出了冬日的和谐

【解析】

【分析】注意两个例句中的句式,总体为“从……中,我们读出了

依照这个句式,做到结构一致,修辞一致,字数相同

即可。

故答案为:从飘落的雪花中;我们读出了冬日的和谐

【点评】按要求续写句子,注意语言的简洁、连贯与生动。能力层级E

第三部分

7• (1)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

逻辑

(2)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变化。

【解析】

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

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8• (1)

运用比喻修辞,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的揭示说明对象使说明浅显易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们对题目的理解和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作用和好处时,要从内容、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考虑。内容:概括说明内容;引出说明对象。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综合全文的内容来分析,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的揭示说明对象,使说明浅显易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不能删去,因为“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表示地域的限制,以上情况仅限于此区域内,删去后和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解词+说明的内容+删去后不符合实际+该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不能删去,“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是从地域上上加以限制,说明这种景象在这个区域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去掉后不符合实际。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作答。

(3)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因未注意到物候延迟,导致农业生产受损的例子,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我们要根据语言标志判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接着利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格式解答即可。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举了 XX 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 XX 的特点。②分类别:对事物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XX 特点。③作比较:把 XX 和 XX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 XX 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④打比方:把 XX 比作 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 XX 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⑤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 XX 本质特征。⑥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XX 特点。这篇文章通过列举 1962 年北京的物候记录,因未注意到物候延迟,导致农业生产受损的例子,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

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词可见,第⑥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解析】

学生应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明确毎种说明顺序的标志,能够找出标志并分析说明顺序的具体形式和作用。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此标志的时间名词和副词;空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方位词语,逻辑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词可见,第⑥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9• (1)

荣——枯

,

去——来

(2)

传语

,

暗示

,

唱歌

(3) A

【解析】

本段中没有使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

示例一:春暖花开,叶落知秋。示例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0• (1) C

【解析】

此题考查文意理解与辨析。C 项中“后者”指的是 1921 到 193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指的是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因此 C 项表述有误,答案选 C。

(2)

“许多”一词是程度副词,说明有很多农谚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但并不是全部的农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许多”一词是程度副词,如果去掉“许多″则整句意思改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言之成理即可。

(3)

运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顺序。根据原文“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以看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这样的好处是使文章条理清晰,能够更好地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

(4)

运用了举例子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济南和烟台苹果开花的时间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原文“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分别采用了举例子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举了济南和烟台苹果开花时间的例子并进行对比,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使说明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具体。言之成理即可。

(5)

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天山纬度高,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因此会出现五月下雪、气候寒冷、不开花的现象。

【解析】

此题考查文意理解与课外拓展。根据文章中的物候知识可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是因为天山纬度高、海拔高,因此气温低,所以会五月下雪,气候寒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11• (1)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选文内容的概括,《大自然的语言》的节选文字讲的是不同的纬度中,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气候,并据此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晩。回答该题时首先需要注意“纬度”,即可选择正确的选项。

(2)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说明手法的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等。选文中,“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是对于纬度影响气候的例子说明,并且“20 天”、“10 天”等数字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手法。此外,此句中还将南京和北京的气候进行了对比,因此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这三种修辞手法,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选文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C 选项错误,本文没有使用“摹状貌”的手法,描状貌,即描绘说明对象的外形外貌。D 选项错误,本文没有使用“打比方”和“摹状貌”。

(3)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选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在理解选文时不仅要理解选文内容还有对结构进行分析。A 选项正确,选文采用的是“总—分”的形式,“首先是纬度”开始,再开始进行说明; B 选项正确,文中“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南京和北京的对比,是为了说明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所举的例子;C 选项正确,说明文为了科学严谨的说明东西,往往采用一些精准的字词进行说明,比如“只”强调相差天数少,“就”表示时间短;D 选项错误,原文中写到“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而非”冬季南北温度相差不大,夏季相差悬殊。”

12• (1)

【第1空】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2)

【第1空】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第2空】举例子

【第3空】作比较

(3)

【第1空】古代

【第2空】近代

(4)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5)

不能。原因①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②按季节顺序举例

(6)

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7)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001-0.html